聚焦课堂,看牛津高中英语教学

作者: 赵红慧

摘要:过分地追求教学成绩和高考升学率,使得真正实现《牛津高中英语》新教材的教学要求,达到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受到很大影响。笔者结合教学实际,简单论述了《牛津高中英语》教材在实施过程中的几个误区,并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牛津高中英语》;过多;过于;过分;过度;过量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8-019-002

《牛津高中英语》教材遵循新的课程改革的目标和要求,不管是在模块和板块的安排上还是题材内容的选择上、文化意识的传承上、方法习惯的养成上、学习策略的渗透和语言能力的培养上,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它所追求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学习”(learn how to learn),让学生在“做中学英语”(do to learn)。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在实际的教学中,如果能真正按要求实施,那么的确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但事实上,校情不同,学情也不同。究竟怎样才能更好地体现教材的功效,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要求,这是值得英语教师思考和探索的。笔者经过几年的实践,深入课堂,走近学生,感觉在教材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误区,需要重视和调整,以便更有效地用好教材,发挥它的功能,为学生英语能力的可持续培养与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多媒体课件的过多使用

《牛津高中英语》选择的题材涵盖了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广泛而丰富,这就给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加上多媒体的广泛推广,现在的课堂一般都采用多媒体授课。于是各种多媒体课件蜂拥而出,这就给课堂注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由于材料丰富多彩,学生的兴趣也获得了大大的提高。但纵观这些课件,大多是追求图片的艳丽、形式的多样,并且很多老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往往是“拿来主义”,没有考虑自己的学生,缺少自己的思路和想法,其中很多答案都是预设好的,这样就禁锢了课堂的灵活性,影响了真正的课堂效果。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创造性受到了控制,使得课堂缺乏生气,缺乏生成。同时对青年教师的自身发展也是很不利的。笔者曾听过一堂《Task》的课,教师通过使用教学课件,把本该用两个教时的内容一节课全部上完。整堂课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被动地跟从,被动地接受。Task板块所要求训练的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仅是蜻蜒点水,走马观花,学生根本无法积极参与,成为课堂的主人。但在一所普通高中听过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上过一堂有关Language内容的课。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教室内没有任何现代技术设备,但那位老师凭借自己扎实的语言功底,丰富的文化知识,旁征博引,思路流畅,环环相扣,其间只利用了教室内的一些物体及简单的手制作教具,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却被充分调动,激发和培养,层层递进。让我感触颇深:感觉这样的课才是我们想要的!来源于生活实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娓娓道来,让学生充分动手、动口。长此以往,必将对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大有好处。当然,课件的使用也有它的好处,课堂容量足,涉及的面广等,所以我们要用好课件,发挥课件的积极功能,切忌滥用、误用。

二、课堂教学的过于主体性

《牛津高中英语》的编写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教学活动设计遵循以学生发展为主的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按照个人的能力、潜力、兴趣和未来发展目标,灵活开展学习,发展个性、培养创新能力。英语教师通过学习和培训都确立了“学生主体”的课堂教学思想和理念,但是事实上这里面有一个度需要我们去把握。所谓的“学生主体”并不是一味地让学生去参与发挥甚至过分地突出学生的作用。听了很多公开课,感觉都过多的追求了形式上的热闹和气氛上的渲染,觉得活跃就是好课。而对于学生,也形成了一种错误的认识:只要积极举手,积极地站起来就是好事。却往往是一节课下来,散沙一盘,看似热闹,实则无效。有些课甚至连一堂课的主体都没抓到!长此以往,突出的仅仅是几个胆大的学生,而其他同学都是坐在那里看热闹,有的甚至严重到上课打瞌睡。所以作为教师一定要起主导作用,自己心中首先要清楚这一堂课的主题,要通过学习、思考、研究来提高自身的教师素质,提高驾御课堂的能力。要调控好课堂和学生,要让课堂收放自如。课前要作好充分的准备,这堂课要讲什么、怎么讲?学生需要做什么,怎么做?怎样才能达到更佳的课堂教学效果?然后在课堂上再根据具体情况调整,从真正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出发,更有效地去组织课堂教学。

三、对教材本身的过度删减

《牛津高中英语》通过整体性和科学性的模块和板块设计,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语言能力的训练。模块之间既相互联系,前后照应,又相对独立、自成体系。模块中的语言知识根据语言教学的规律安排顺序,有易到难,体现了循序渐进。它涉及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从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学校生活、当代社会自然之谜,环境保护,人际关系,科学研究、广告、体育、商业等到贴近社会现实生活和学生生活实际,如学生与父母之间的代沟问题;反映科学技术和最新发现,如克隆技术、基因食品,强调学生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之方面内容的整合,具有科学性和人文价值。同时还介绍了外国文化,宣传了中国文化。如Module2介绍了杨利伟的事迹和发现埃及图坦卡蒙王的英人霍华德·卡特,Module 3 Unit 3讲述了意大利庞贝城的同时介绍了中国古代楼兰废墟。语言材料涉及中外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风格、生活方式、文学艺术和价值观念。教师假如能结合教材和实际,有效地用好教材,那么对于学生文化意识的提高,语言知识的丰富,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加强,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能力的提高,都将是获益匪浅的。但很多教师为了追求高考升学率,过度的删减教材内容,象Task,Project这类真正教会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如何使用英语来交流、来解决问题,在做中学英语,用英语的板块却是大幅度省去。殊不知语言学习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它需要通过大量的、长期的输入、输出才能逐步形成一种强烈的语感。

四、语法语言点知识讲解的过量展开

学习语言,当然必须掌握一定的语法结构、语言搭配。但是笔者看来,大可不必过量地花费太多的时间去讲解知识点,由于要参加高考笔试,大多数老师都把语法语言点讲解看作是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每一个单元的语法、语言点讲解一般要化去整个模块的三分之二时间,而在讲解过程中大都是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的记录。笔者曾作过一个尝试和调查,把两个班的教学要求分开,一个班主要是通过教师结合课堂情况、结合实际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同时要求记录基本的搭配和结构以及典型的例句,学生学得轻松且有效。另外一个班则是采用多媒体的形式把预设好的结构和例句一股脑儿的灌输,一节课下来学生的感觉是记得手酸,看得眼花,不知道究竟记住了多少。所以在笔者看来,语言点、语法的讲解不必过量展开,而是要结合考试重搭配,重语言情景的要求,重视难点、重点,尽量设置并采用情景化的语言教学,同时又要注意该掌握的一定要讲清、讲透,让学生真正掌握,切忌主次、重点不分,一一列举,所谓To graspeverything,grasp nothing。近几年的高考从试卷角度看,更注重基础性、交际性,也更注重对学生词汇量和运用英语的能力的考查。

五、试卷练习的过分老化

随着《牛津高中英语》新教材的投入使用,高考的要求和形式也随之发生变化,笔者觉得将会更注重“巩固的基础知识,扎实的语言功底,灵活的应变能力,良好的语感的考查”,所以对于采用的课后练习及考试卷子,也就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但笔者在自我实施和听课的过程中,深切地感受到:现在出现的配套练习及试卷很多都是跟不上新课程、新教材的步伐与模块节奏的。主要是题型、材料过老。如高一的《课课练》题目是很好的,但大多都是老题,尤其是高考题。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这种难度也是他们根本无法跟上的。还有很多练习卷、练习册。为了追求利润和利益也是粗制滥造,错误频频,用了反而不好。所以教师最好采用自编精编练习讲义的方法来解决巩固和提高的问题,采用的内容和形式也应该是“正确、规范”的。

凡事总有一个过程,相信《牛津高中英语》教材会在广大师生的合理有效使用下进一步凸现它的功能与作用,真正达到新课程的标准和要求。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