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点”,点亮历史课堂
作者: 殷静玉摘要:本文就新课改背景下的历史课堂教学中,从教学设计、语言表达、学生评价、教师应激能力等方面谈了几点认识。充分巧用“点”,使新课程课堂焕发出无限生机。
关键词:新课程;教师;课堂教学;点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8-057-001
透视目前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我们在教学设计、语言表达、学生评价、教师应激能力等方面还有很多不足,有待于我们今后更好地完善。
一、教学语言“艺术点”
俄国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一千次相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的发展。富有诗意的创造开始于美的幻想,美使知觉更加敏锐,唤醒创造性的思维。”课堂教学带给学生的应是享受,是欢愉,是精神的升华,而教学语言就是课堂教学升华的一个重要工具,也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有力的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最基本的是运用教学语言创造教学艺术的曲线美,然后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作为教学语言不同于普通语言,它必须富于变化,语速要有快慢缓急之分,语音要有轻重强弱的表现,语气要有刚柔抑扬的起伏,语调要有高低曲折的变化。教学语言的这种艺术表现有利于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但是,我们不能为了语言的艺术化一味地强调艺术。毕竟教学语言的这种艺术化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学语言的艺术化必须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以教学情感为基础,并且随着教学内容和情感的变化,既可以时重时轻,时缓时急,抑扬顿挫,也可以跌宕起伏,有板有眼,有声有色,这样才有和谐与优美,才有激情与活力。
二、教学活动“创新点”
新课程凸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价值观,这种教学新理念要求教师改变以自己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和“听、记、背、练”的教学现状,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为此,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水平进行创新教学活动设计,力求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故事、新闻、漫画、辩论、影像、成语等创设教学情境来完成教学任务。由于这些情境具有趣味性,能使学生感到新奇和兴奋,因而能激起学生探讨的热情和求知的欲望。
三、课堂反应“机智点”
新课程实施以来,师生互动活动开展得很好,课堂教学气氛活跃了许多,然而就在师生互动过程中,个别学生提出的问题常让老师措手不及,有时甚至无法应对,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有广泛的资料、渊博的知识,而且还要有一种应急能力,体现教师的机智灵活。
四、教学理念“人文点”
人文精神是现代人才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是个体发展的精神动力。人文素养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们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它是现代人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现代教育过分关注人“如何为人”而偏废“为何而生”的教育,使学生缺乏一种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人道生义精神。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关注国家、人类和世界的命运,对他们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以往的旧课程教学过多侧重于知识的灌输和机械的训练,忽视了智力开发、个性张扬和情感体验,使学生过早地出现情感的荒漠。作为历史学科来说,不仅通过地理、历史的角度,而且还通过社会、经济、政治、法律、文艺、体育等方面来体现“社会是怎样的”回答“是什么”或“有什么”的问题。并且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来反映人类社会的发展状况,这其中就包含着许多可以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素材。如在教学“可持续经济”内容时,教师通过展示“昔日的楼兰”等有关资料,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楼兰会成为“逝去的繁荣”?学生谈到的原因很多,但主要集中在“人类没有保护好环境”和“人类的生产活动要遵循自然规津”这一主题上,在此教师不妨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申一步,让学生共同思考:“为了不让悲剧重演,我们应该做些什么?”这个问题的设置已经把对学生的教育从知识理论上引申到现实生活中,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讨论与学习,学生不仅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而且也从实际行动上落实保护行为。
五、对后进生“多认识”点
后进生长期以来就是一个令教师头痛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许多教师都无心去理会这类学生的存在,显然这对当前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来说是相当不利的。那么何谓后进生呢?一般意义上讲,所谓后进生,主要是指考试分数低的学生。后进生的转化指的是要提高这些学生的考试成绩;转化的手段就是让这些学生针对考试范围和内容死记硬背,采取“贝多芬”(多背多得分1的方法。教师采取的这种手段,也许可以使后进生在某次考试中增加一点分数,但无助于学习能力的提高。细想一下我们关于“后进生”的观念对吗?难道一个成绩不好的学生就不是好学生吗?大家知道,世界上没有绝对相同的两片树叶,学生也是这样,他们的智力水平不同,兴趣爱好各异,各有自己的个性。强行转化后进生,完全忽视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后进生只是在个别文化课学习上较差,其他方面却不一定后进。
课堂教学是历史思维的主要载体,具有鲜明的历史学科特征,在历史教师传播人类文明、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品质、启迪学生智慧方面、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实现新课程理念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作为中学历史课程的开发者、创造者以及实践者,巧用“点”,点亮历史课堂,使课堂成为学生获得丰富历史知识、学习体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舞台,是每一位历史教师应该担负起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