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小学科学实验探究做到乱中有序
作者: 邵建峰摘要: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提出了“科学课程要以探究为核心”的基本课程理念。探究既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也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在我们的科学课堂展开实验探究时,则要让形似混乱的探究活动化为实质的有序、有效,千万不可为了单纯的主体性理论,而放任学生真正的无序性实验探究。
关键词:实验探究;乱中有序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8-111-001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提出了“科学课程要以探究为核心”的基本课程理念。探究既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也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如何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体现这一理念是我一直追求和探索的。在此过程中我亲眼目睹了科学实验教学中的种种纯粹乱象,和由此带来的探究低效。如何使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做到乱中有序,便成了本文的命题,以下就此命题谈谈我的一些看法和做法。
一、实验材料准备须有结构性。
“我听说了,就忘了;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美国华盛顿大学校园的这幅条幅,突出了做的重要性,深刻地揭示了“探究的意义在于经历”。而为学生准备探究活动的实验材料则是关键。有这样一位老师在教学《把固体放入水中》这一课时,让学生在课前准备了许多材料,当学生把全部材料拿出来后,整个一堂课便只剩下了材料的丁丁当当声。这里由于教师在组织探究活动中对材料的准备还缺乏重视,对材料的科学优化和呈现上缺乏技术,材料的结构性不强,比较随意,造成学生探究目标不明确,变实验为玩。同时学生也并没有感觉到所探究的问题与生活中的联系,课后留给学生的认识就是我们今天玩了哪些东西,而并没有真正意识到探究的本质问题。
二、实验目的须非常明确
问题是实验探究的开始,没有问题就没有实验探究活动,确定实验探究的问题,不仅决定一节课的内容,而且决定这节课的基本思路。然而确定实验探究的问题就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也就是让他们明白为了研究为什么做这个实验,明确实验任务。
有的教师采取“完全放手,一切交给学生自己”的方式,结果学生在缺乏仔细思考、实验目的尚不清楚的情况下,拿到材料就“动手”,导致的结果只会是学生仅仅只有浅层次的发现而已,更多的时候学生会把材料当作玩具,最终一无所获。
学生都有好奇心,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但是,学生又不知该如何去发现,这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去帮助。这样才能做到让我们的实验探究做到有序、有效。
三、实验中的分组须合理
分组实验探究是科学探究活动的常用组织方式,也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学习方式。组织好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探究活动,不但可以有效地利用和发挥科学课的优势,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合作团队精神,而且还可以使学生不断掌握生生交流的技巧,逐步形成良好的生际关系,从而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和谐发展。但是,我们科学老师最苦恼的也就是开展小组科学探究活动,不管是活动过程还是活动结果很多时候总难令人满意。这时候,我们总是叹息学生不懂得与他人合作,总认为是小组合作出了问题。其实,根本问题是在于分组上面,合理分组才是提高分组实验探究有效性的根本所在。
怎样的分组才是合理的分组呢?笔者有两点做法。其一,有效分组。有的学生擅长操作,有的学生擅长观察,教师要对这些学生有所了解,在分组时使他们有效搭配。其二,有效分工。有的学生领导组织能力强,有的学生语言能力强,有的学生文字能力强,教师可以给予他们不同的分工,比如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等。
四、实验操作须有效指导
实验操作规范与否决定着实验是否成功,科学探究不仅包括学生的动手活动过程,还包括学生的动脑思维过程,探究的本质是思维,所以在实验操作前应让学生充分思考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操作过程中,教师可以亲手操作示范或走进小组中进行操作指导。总而言之,我们不能让学生的实验操作成为低效的“体力劳动”,使学生的实验操作陷入一种无序的状态。
总之,科学课中看似混乱的实验探究活动的现象存在,正是科学课的魅力之所在,也正是学生主体个性的展示点。它们有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乱而有序可以让学生经历一段完整的探究过程,得出科学的结论。所以我们科学教师心中要有一本谱,要让形似混乱的探究活动化为实质的有序、有效,千万不可为了单纯的主体性理论,而放任学生真正的无序性实验探究。由此,我们在乎时的教学中要注重把握实验探究活动的组织策略,让实验探究活动真正地成为学生逐步提升其科学素养的有效载体,从而提升课堂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