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化学教学心理环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 马荣显摘要:本文针对化学教学心理环境是“教”与“学”双方共同决定的,影响学生认知效率的师生心理互动环境这一问题展开讨论。从情感态度、兴趣培养,激励机制,创设问题情境等方面来阐述优化心理环境,提高课堂效率的问题。尽可能实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感受领悟而获得积极的情趣和愉悦的情感体验。
关键词:化学教学;心理环境;课堂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8-125-001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只关心教学流程的程式化、细节化,以教师对教材的认识过程代替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识过程,使教学过程沿着教师设定的轨道进行,散失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和应有的情感性。本文针对教学心理环境是“教”与“学”双方共同决定的,影响学生认知效率的师生心理互动环境这一问题展开讨论;从情感态度兴趣培养,激励机制,创设问题情境等方面来阐述优化心理环境,提高课堂效率的问题,尽可能实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感受领悟而获得积极的情趣和愉悦的情感体验。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具有引起兴趣和提高效益,开发智力和培养能力,创造氛围和组织管理,进行美育和净化心灵的强大功能,在课堂教学中维护好教学的心理环境对教学活动艺术性的展开十分重要。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学生的心理环境是课堂心理环境的主要构成要素;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的心理环境是影响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决定因素,那么怎样维护教学的心理环境因素呢?
一、情感是维护良好课堂心理环境的条件
知识的获得是从认知过程开始的,但人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知识的琼浆只有通过教法和情感等载体才能输入学生的心田。因而教学不仅是一种传授知识的认知活动本身的情感状态,而且是一种情感交流的情感活动。而教师可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此,教师应是一个情感丰富的角色,应具备驾驭情感的能力和恰当运用情感的艺术。从走进课堂的一刻起教师就应立即“进人角色”,拉开课堂教学情感的序幕:面带笑容,亲切自然,满怀信心,这有助于创造一个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为课堂教学奠定一个“暖色”的基调。以饱满真挚的情感授课。“教之以情,授之以趣”,从感情上叩击学生的心弦;用激励性的语言提问、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关切的目光、热情的鼓励、精心的培养,学生因得到老师的关爱会产生一种愉快的情感的体验。
二、兴趣是调节课堂心理环境的内在动力
兴趣可以激发一定的情感,唤起某种动机,培养人的意志,改变人的态度,在非智力因素中起桥梁的作用。而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是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的倾向。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诱发学习热情,增强学习意志,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那么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课堂上我们往往利用实验引路,——学生概括观察——激发求知欲。力图求异创新等教学程序。生动直观的实验现象、物质间神奇的变化,给学生留下了一个个悬念,使他们情绪高涨、兴致盎然,并提出问题,展开讨论,深入探究,求异创新。
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当遇到枯燥的理论知识时,兴趣可能会下降或丧失,此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学习的参与者和引导者功能。在此过程中教师不应以知识的传授代替学生的学习和探求体验,要及时捕捉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疑难,多层次小步距设置阶梯,突破思维障碍。分解问题化难为易。为学生的深入思考和交流提供了广阔空间,也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了探究的乐趣和方法,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评价激励是活跃课堂心理环境的润滑剂
人人都有一种自我实现和获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如果总是听到批评受到歧视,他们必然自卑甚至失去进步的勇气和信心而放弃学习。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产生被认同感和愉快效应或成功体验,从而调节优化课堂教学的心理环境。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做到“知其心,救其失”,随时捕捉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对学生适当鼓励正确评价。作为教师趁机及时作出评价,对有进步的学生给予表扬,对有创新或不同观点的同学充分肯定,值得探讨的地方经过师生共同研究得出正确结论。这样,让学生品味,体验到成功的滋味,使他们形成“我也能学好”的良好心理状态,学习中使这种正向心理暗示不断得以强化。
四、创设思维悬疑,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
“施教之功,贵在引路,妙在开窍。”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学起于思,思于疑,作为心理活动的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在新旧知识衔接处、承上启下过渡处、思维转折处为学生创设思维悬念,把学生引入一种多疑、好奇的境界。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字或实验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的进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应用多种手段来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多一些允许,少一些不准,拉近师生心灵的距离,使学生消除畏难情绪,感受到学习的乐趣,鼓励从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于平淡中见神奇,于平庸中见绝妙。
由以上分析可见课堂心理环境受到班集体中人际关系(即师生关系和学生之间的关系)的制约。师生关系融洽,相互尊重,体谅友好,就可以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课堂心理环境。使教学过程从一种简单的传输、传递和接受知识的过程,转化成为一种伴随着学生对科学知识思考和获得的同时,也成为师生平等交往、积极互动基础上共同发展的过程,真正实现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