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对促进学生情感发展的重要性
作者: 陈 华摘要:本文作者就美术教育对情感的促进作用作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美术教育;情感促进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9-037-001
在我们现行教育中,各种科目的学习以及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过程中,多注重的是学生的理性训练的教育,而忽视了情感因素的培养。殊不知,情感的健康发展对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有着理性发展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人的完整性是教育的永恒主题
人的完整性一直是马斯洛所关注研究的问题,在他的著作中,关于人的优美心灵的培养以及管理一直是他研究的主要课题。他指出:“一个丰满的人生、健康的人生、优美的心灵,应该是脑力与体力、理性与感性及情感的和谐健康发展,而教育是这一优美心灵形成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二、完整的情感是完整人性的重要特征
早期的社会人的活动是相对全面的,一个人必须应用他的脑力和体力做他能做的一切,以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脑力和体力不断地分离开来,加之工业化中越来越多地注重脑力的应用,而体力则被各种机械化自动化所代替,使得这一分裂更趋明显,从而也逆向促使人的精神活动越来越紧张,引发出许多精神方面的病症,直接导致了人的心理的不完整性。而对人的完整性破坏最为直接的恐怕是社会的教育观念和体制,如果一种教育观念和体制只是针对人生的一些方面,而不是针对全部,它就会对人的完整性造成极大的破坏。现代社会不断扩大的物质财富欲望,已直接强加给了教育,使其教育观念远远背离了人性的全面教育,朝着片面适应社会的方向发展,而忽略了人的健康发展这一教育最根本的功能。人类社会的教育雏形是古希腊时期的雅典教育模式,雅典教育不仅重视军体教育,而且还非常重视包括在“缨斯教育”中的道德、智慧和审美教育。自著名的空想主义者罗伯特·欧文首次提出“人的全面发展以来”,对人的全面素质的培养就成为人类教育不断追求的目标。心理学中广泛讨论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全面发展教育,实际上就是保护和发展人的完整性。著名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教育的功能、教育的目的,在根本上就是丰满人性的形成。说得浅显一些,就是帮助人达到他能达到的最佳状态。”
三、美术以其独特的性质成为这一情感教育的重要方式
美术是一种视觉的艺术,在美术活动中,主要诉诸的是视觉,是视觉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视觉不仅给人的生存提供了必要的信息、经验,而更重要的是所视感受能通过大脑思维转化成不同的情感体验,是人生乐趣与幸福的一个重要依托,由此生发出来的审美情感在长期与现实接触中逐渐形成一种个体的精神力量,它不像理性认识那样可以迅速改变方向和更新内容,但它更为稳定而牢固地沉积在人们的心灵深处。因此,它是形成一个人性情品格的重要因素。这样诉诸于视觉艺术特有的审美教育作用,将给人的情感领域带来巨大影响。在教育中,科学知识的积累、道德原则的教育有时会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而人们对艺术的欣赏则完全是出于喜爱,审美教育的强大力量,正在通过“娱悦性”而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纵观人类的所有活动,美术是最具人性意味的,因为它具有非常强的综合性,既诉诸人的心理,又诉诸人的生理,既针对人的理性,又针对人的感性。在我们现行的科学教育中,学生基本上是处于对人类积淀下来的知识的被动接受状态,很少有什么表达的机会,几乎不会涉及学生的情感问题,使学生失去了感性训练这一完善自身情感的大好机会,而美术活动是外化人的心理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法,美术教育在引导学生表现世界时,也将他们的喜怒哀乐表达了出来。在美术活动中,学生手、眼、脑协调并用,既沟通了物质层面与观念层面的关系,又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正是基于以上这些认识,许多美术工作者已不再把学科看成是一个清晰的概念,美术教育正在与一些学科融合、渗透,形成一种全面综合性的美术教育。
美术因其特殊的视觉审美特点,更接近人的情感塑造,而把这一特质不断地融合于其他教学科目,势必给学生理性和感性的平衡发展注入全新的活力,使学生全面素质的形成、发展更接近人的完整性,更接近社会不同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