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非循阶”教学浅说
作者: 师健鸽摘要:为适应“艺术多元”的时代特点,克服以往初中美术“循阶”教学的种种弊病,提出和阐发“非循阶”美术教学新方法。“非循阶”教学法是“构成性”方法,因而与传授和训练“非现成知识”的美术教学相契合。
关键词:初中美术教学;循阶教学;非循阶教学;构成性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9-041-001
一、面对“艺术多元”现象
“艺术多元”的混杂现象是中学美术教学中师生心目中共同具有的时代特色和基本视界。在美术教学中,“艺术多元”体现为“怎么画都行”,各美术门类交融和杂糅的自由选择和游戏空间的扩大化,以及“无规定化”,同时也潜伏着由此带来的“无所适从”“无标准可言”的“艺术消解”的危机和创造性重建的希望。
从学生的美术视野和经验积累看,古今中外的写实的、抽象的、工笔的、泼墨写意的、荒诞的、调侃搞笑的、波普的、装置的,乃至“行为艺术”的等等形形色色的名家名作,可以说都是他们“潜意识”中的所见所闻。这些常识,除了来自于幼儿园、小学的美术教育渠道外,在很大程度上是现代媒体,特别是电视、网络、广告、杂志等提供和给予他们的“被动接受”。还有就是他们的想像力中的种种可能的美术“影像”或“图景”也属于他们的“所见所闻”。
二、超越“参差不齐”现状
初中生美术技能和基础参差不齐或良莠不齐,这是教师的一般共识。这通常是由按照教材规定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完成的特定作业的结果,其中无疑有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等文化影响的因素。然而,学生的这种在校时的所谓美术水平的“良莠不齐”,并不能“确证”学生今后的美术水平的优劣高下。从美术教育教学的长远眼光看,如果着眼于学生自小的美术经验的“原始积累”和在未来的可变性、可塑性、可能性,就应当破除对学生在校时“参差不齐”的看法的执著,代之以“活标准”“活方法”对待和改善学生的现状。
教师对学生美术水平“参差不齐”的“先入为主”的看法,往往会挫伤多数学生学习美术的原本兴趣和热情,障碍他们艺术潜能的发挥和展示。
对学生美术水平“参差不齐”的判定,无疑来自于与艺术本质格格不入的概念化、对象化的思维方式或“循阶化”、“循序化”的教学观念的方法论框架。因为,对学生任何美术作业的任何判定,内在地与“循序渐进”的“循阶”型教学方法(如,小学生或初中生学美术应该“先学什么、后学什么”,不可“越阶”)相关,都是根据于“属种分类”或“范畴化”的概念化、对象化思维,而不是根据实际情况而来。由此观念标准去衡量学生的美术作业,结果必然是那些技术或技能较好的学生作业总是获得高分,反之,则获得低分。由此带来的恶性循环,必然是那些原本可以自由发挥潜能、画出好作业的学生,就缩手缩脚,甚至“自闭”、自卑而不能自拔。至此,原本应该是“兴感教学”的美术教学变成了“败兴教学”。
超越学生美术水平的“参差不齐”或“良莠不齐”,意味着“一视同仁”“有教无类”地看待学生,启发和诱导他们可能的美术潜能,不以范畴或概念方式和“序阶”或“段位”标准为衡量坐标,在教学中尽可能地从学生着想,营造轻松愉快、教学相长的和谐氛围,让学生融入氛围,发挥原发想像力和创造力,在“出神态”中鼓励和点拨学生,自然而然地完成作业,哪怕是命题作业也允许自由和积极的发挥,甚至“离题”(不离谱)的发挥。由此,学生的“参差不齐”的“现状”就可能出现五彩缤纷、争奇斗艳、“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精彩教学局面,达到喜人的“兴感教学”效果。每个学生都可以从中获得自信和自我,获得融入艺术的“节日感”“身心愉悦感”。
三、“构成性”的“非循阶”美术教学
以往一般的初中美术教学,实施的是“循阶”教学法,即针对初中生的年龄、心理、学历、知识等特点,自觉而不自觉地“暗中”模仿或移植“数理化”教学的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机械方法。不言而喻,这种方法在根本上混淆了艺术与科技或审美与实用的不同功能,压抑了美术教学“游于艺”的自由创造性和游戏性,制约着美术教学效益和效果。
“数理化”的一般教学,传授的是“现成化”“外在化”“客观化”的知识,而美术或艺术传授的是“非现成化”“内外相通”“主客合一”的“技艺知识”。前者“有阶”可循,应该循序渐进、“学不躐等”,后者则“无阶”可循,必须“破序而入”“学可躐等”;前者通过“循阶”方式“完全可知”,后者则通过“循阶”而“不完全可知”;前者可以只“用心”学习,方可奏效,后者则必须“用身心”并“身体力行”地体验,方可奏效。因此,一句话,唯有在美术教学中实施与“数理化”不同的“非循阶”教学,方可奏效。
“非循阶”教学是“非现成性”的“构成性”教学,即它所面对的不是现成的、可以被动接受的外在化的知识,而是要求学生“参与构成”的“当下行为知识”,不可脱离情境和氛围的情境化、亲历化、身体执行化的“当场缘起”的“构成性”知识。学生以往的恍惚朦胧的美术经验和向往或想像中的“美术蓝图”,一并参与当下在场的身心状态、作业状态和作品(美术作业)的发生性“构成”。
这样构成的作业或作品,呈现出来的是可能性的第一次出现的崭新图像,而不是头脑里“反思”出来的现成的经验图像“炒冷饭”式地重复再现。
如果是“循阶”教学,就意味它是有现成的“阶段图景”可循,从出于“阶段图景”的美术现象或作业现象就是“炒冷饭”式的重复再现,它最终会使得师生双方都觉得索然无味。而循以非现成化的“非循阶”美术教学法,产生的效果可想而知就是新鲜感人和生动动人的,处于这样的“氛围”或“效果”中的人(师生)也必是“生动感人的人”——“人”与“艺”在此构成情境中,相互成就,相互做成。
可想而知,“构成性”的“非循阶美术教学”是一种“引人人境”、“引人入围(艺术氛围)”的崭新教学法,其本身就是一种充满智慧的艺术或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