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开放式课堂的有效性
作者: 李 雪摘要:在课堂教学中,即使非常优秀的教师也不可能做到将知识直接“注入”在学习的认知结构中。只有通过学生独立思考,认真听讲,动手操作,积极发言等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才能达到培养学生的求知欲、主动参与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全体性;主体性;愉悦性;差异性;创新性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9-047-001
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教师一言堂的现象普遍存在。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我校开展了“杜郎口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验和研究。我承担了子课题“数学课堂教学主体参与的有效性”的研究工作,下面我以数学课堂教学为例,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和做法。
一、主体参与的积极意义
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能力的增强,在学习上有明显的独立要求:我听了,我忘记了;我看了,我就记住了;我做了,我就理解了;我操作了,我的印象就更深刻了。凡是能让学生参与的、独立完成的,要大胆地让学生去做,给学生一个空间,一个机会,这样就有利于学生从依赖性向独立性过渡,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我会学。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有利于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也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主导作用的发挥。
二、主体参与的特征
全体性:对教师而言,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够面向每一位学生,激发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欲望;对学生而言,就是在课堂学习中,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
主体性: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善于当“导”师,而不要当“讲”师;学生也充分明白自己的主体地位,具有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意识,能够成为名副其实的课堂学习的主人。
愉悦性:就是建立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其目的是营造一种宽松愉悦、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得高效优质。
差异性: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是课堂教学主体参与的重要体现。这就要求教师因材施教,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中、下层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鼓励学生发展特长,培养每一个学生的成就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的成功。
创新性:这里的创新性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创新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精神。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向学生传授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创新学习的精神,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三、主体参与的措施
主体参与在课堂教学中得以体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与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能力密切相关,具体来说有下列几点:
1 营造参与氛围
没有良好的环境氛围,谈课堂教学的主体参与是一句空话。作为教学的主导者,教师在组织教学时,首先要考虑的是民主气氛的营造。
如初中代数“有理数减法”第一节课,其活动主线设计为:实例、观察→分组讨论→总结归纳→小节、练习。在实例观察中结合温度计让学生观察10%比5℃高多少?5℃比5℃高多少?再让学生列出算式10-5=5,5-(-5)=10,并观察其变化,这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发现。
2 注重参与的有效性
在许多数学教师的课堂上,主动参与推演、证明全过程的。仅仅是少部分学生。常见的情景是:教师面向全体学生提问,几个思维较快的学生随口回答;只要有一人说对了,教师便重复一遍,接着便在黑板上写出推理的第一步;如果学生回答不上,教师就自问自答。这样的课堂教学只能说是少部分学生参与,而大部分学生只能说是被动的接受。学生知识的获取应是主动的。离开了学生的主动参与、体验。所获取的知识只能是表面的、浅层的,甚至是死的知识。学生只有全身心参与教学全过程,才能将外部信息纳入个人主观世界,再经过信息加工和贮存,从而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使自身主体性得到全面发展。
3 注重参与的方法
教师是教法的选择者,又是教法的设计者。一堂课学生参与的程度,知识掌握的多少,与教师有直接的关系。有些课堂上老师面向全体提问,学生集体回答,或轮流问答。如果只停留在这种形式上,就是把参与简单化了。我们在近两年的课堂实验中,做了下列几点尝试。
3.1 先由学生自学,后有教师重点讲解
有些课的内容简单、明了,学生通过自学完全能够自己解决,教师抓住自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及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作简要的陈述或讲解,该理解和掌握的内容基本上就可以达到目的了。
3.2 先由学生质疑,后教师点拨
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营造民主氛围,让学生明白,做学问就要学会问,不会提问或不敢提问的学生,不是创造型的学生。其次,学生既然获得了学习的自主权,他们就会学有所思,哪里有问题,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并非教师都清楚。真正有疑问的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所以让学生问、学生提,教师点拨作答,正好体现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3.3 提倡动手操作,研究讨论
数学课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书本上有不少内容可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参加实践展开讨论的机会。例如初中几何“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这节课,我课前先让学生准备三组木条,分别是5cm,8cm,12cm;5cm,8cm,13cm;5cm,8cm,15em。让学生用这三组木条分别做三角形,然后分组观察、讨论作好记录,课堂回答,学生的回答是一致的,我再在理论上加以证明。学生在观察这一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中,印象就更加深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