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乡野写出个性

作者: 陆家明

摘面上要:现实告诉我们:探索具有乡土特色的农村作文教学之路迫在眉睫。就具体操作而言,我主要从下几个方面去做:“培乡情”“启慧眼”——开启信息输入之门;“扣本真”“求新意”——指点信息存贮、加工迷津;“习技法”“存个性”——磨砺信息输出之能。

关键词:乡土特色;乡情;寻美;求新;个性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9-084-001

每每和同行们谈起农村初中学生作文水平的现状,大家慨叹不已。许多人都认为,由于阅读面的相对狭窄,生活空间的相对封闭,文化氛围的过分淡薄,使农村初中学生和城镇学生的作文水平几乎不可同日而语。翻开农村初中学生的作文,脱离生活实际的东施效颦之作,或者虽反映生活实际但索然寡味的平庸之作几乎触目皆是。按理说,农村初中学生生活学习的空间非常广阔,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可是问题还不仅在于内容脱离生活,作文水平的低下,那流露于文中的对乡土生活的冷漠,甚至鄙弃更令人心忧。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探索具有乡土特色的农村作文教学之路已是迫在眉睫。我一直以为真实是作文的生命之源,特色则是作文的生命之魂。提高农村初中学生的作文水平或许有许多的工作要做,但是把“立文”与“立人”结合起来,高扬乡土特色,指导学生立足乡土人情,描摹本真生活则是最重要的一点。就具体操作而言,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一、“培乡情”“启慧眼”——开启信息输入之门

从信息论的角度分析学生作文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由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选择,到大脑的转换加工成为主体的自为世界,再到编码组合为全新的艺术世界”即要经过信息的输入、存贮、加工、输出过程。农村初中的孩子跋涉于乡间小路之上,穿梭于学校与家庭之间,耳闻目睹的是身边的人、事、景。我认为他们之所以宁愿热衷叙述他们知之甚少的城市生活,或遐想僻远古朴的山区生活,或沉淀一己的狭隘情绪,也不愿去写鲜活的乡土生活,主要是因为他们乡情的沉寂。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关闭了摄取现实生活素材的触角,使习作几乎成了无源之水,因此,要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必须从激发他们沉寂甚至尚未启蒙的乡情开始。在实践中,我主要做了这几件事:

1 赏文导情

利用文学欣赏课,我告诉学生,翻开文学史卷,大多有成就的作家都有恒定的创作地域背景,如老舍与北京、沈从文与湘西、贾平凹与商州,也正是这些独特的地域风情,造就了他们作品与众不同的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其中,我还特意介绍了我们的邻居——高邮汪曾祺的小说,品味了《受戒》中的精彩片段。这些贴近生活的例子,使学生真切感受到乡土乡情之中确有值得他们去采撷,去品味的创作素材,观察现实、品味生活的热情被初步激发了。

2 寻“美”激情

每教一届学生,我都组织他们完成一项“四美”工程,即寻找生活中的“美景”“美事”“美情”“美人”(即能人、“真”人)。以寻“美景”为例:我工作的范水镇是“全国造林绿化百佳乡镇”之一,是知名的“生态农业示范园区”,还有纵贯南北的万亩湖面;那粗犷中不失灵秀,广漠中饱蕴风味的自然景物,确有可观之处。早在1998年,我就曾有过带领学生骑车周游范水的“壮举”。此后,在每年范水水乡景致浓郁的时候,我总不忘带领学生实际踏访或者以“趣题”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努力用独具风韵的自然之景唤起学生的爱乡之情,进而唤起他们关注生活的自觉意识。

3 访“史”培情

为了固化和升华学生的爱乡之情,我还组织学生开展访“三史”(即家史、校史、乡史)的语文活动。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体验进步,珍爱现实,志创未来。访“三史”活动是贯串一个较长周期的系列活动,我组织每一个子活的宗旨都是不走过场,求得实效。比如我组织学生访“乡史”时,曾搞过一个“水史”专题调查。学生通过调查了解到了1931年的水灾和1991年洪水的不同态势和结果,了解到了范光湖群众围湖垦荒的经历,了解到了范光湖境内的“隔汕大堤”及“运西闸”等水利工程的修建历史及作用,了解到了高宝湖围网养殖从无到有,不断壮大发展过程,了解到了如今退田还水及稻田养殖的发展前景。一个学生在访问日记中写道:“一个简单的‘水’字里竞包含范光湖如此多彩的历史,作为水乡之子,我深感自己肩上那份续写‘水乡之歌’的沉甸甸的责任。”

这一系列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乡情,体验到了农村生活的泥土芬芳,开拓了他们对家乡认识的深度和广度,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关注自己所处的独特的乡土人情的热情,营造了他们从生活中撷取写作素材的心理态势。

二、“扣本真”“求新意”——指点信息存贮、加工迷津

足够的素材,只有在善于驾驭素材的人手里才会繁而不乱,应用自如。对于材料的存贮、加工,我给学生提出的要求是“扣本真”“求新意”。

我总觉得:农村初中作文教学要求我们,不要总试图给乡村的素材贴上“洋”标签加以存贮和加工,可取也应取的态度是:放眼“外面的世界”时,不忘生活的“本真”“以真”铸“魂”。

三、“习技法”“存个性”——磨砺信息输出之能

作文的“乡土特色”并不排斥技法,相反,技法得当,是个性得以充分发展的前提。因此,技法训练也应成为农村初中作文教学重要的一翼。在实践中,我很重视立意组材、谋篇布局、修改润饰等方面的系列训练。但贯串于作文技法训练全过程的则是自觉于特色的追求。

特色即是个性,我觉得作文的特色既应体现写作者的个性、修养、气质,也应受到写作内容的制约。我要求学生带着热情去感悟生活现象,并留心提炼其中富有生命力的因素,贯注到自己的作文中。比如在写家长教育自己要认真学习的情形时,一个同学样写道:“父亲看着我,那黝黑的脸上堆满严肃,但仍掩饰不住期望与慈祥。‘孩子,看看你爸,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日子还得紧巴巴的,泥腿子的日子不好过呀!’……”且不谈其思想内涵如何,这样的语言采自生活,也就充分显示了个性,富有独到的审美效应。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