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走进生活

作者: 张梅香

摘要: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数学课程内容应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探索欲望。二、合作交流,引导发现身边的数学问题。三、注重实践,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创设情境;合作交流;注重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006-331 5(2010)9-085-001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中。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我认为可以从三方面人手,即:1 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2 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数学问题。3 注重实践,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新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现实的情境中去学习数学。苏教版数学第一册教材中,安排了两次综合性、应用性的实践活动。旨在组织学生灵活性地综合应用已学到的数学知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从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丰收的果园》一课,它从生活实际人手,综合几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即:“以位置(上、下、前、后、左、右)认物体,以数(10以内)及10以内的加减法等”。用一个场景把这些已学的知识串起来。让学生亲临其境,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基于以上目标,在教学这一课时,教师可通过学生熟知的卡通人物、水果、动植物等一些具体形象来展示数学问题。教学一开始,教师首先辅以情境导语:“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区参观一个果园,去看一看果园里丰收的场面,小朋友们想不想去啊?”学生齐声回答:“想!”然后出示一幅多媒体画面“丰收的果园”,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一个个伸长脖子观看画面,这时(小白兔)画外音出现:“小朋友,果园里有些什么?说给你的同座位听,好吗?”画外音刚落,同学们纷纷活跃起来,同座位开始交流,在你说给我听、我说给你听的过程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被激发了出来,接着,在厕外音(小白兔)的引导下,学生一步步运用已学过的数学知识,通过各种形式,如同座位讨论、小组交流、抢答等,将小白兔提出的数学问题一一解答了出来。由于在数学中运用了动画演示,一方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这些画面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有的同学在回答问题时,还加上自己不同的想法,如小白兔提出:同座位数一数,苹果一共有( )筐,梨一共有( )筐?“同座位开始交流,在你数给我听、我数给你听的交流中,学生不仅可以互相检验自己和同桌是否数对,更重要的是可以互相得到启发,有的同学发表了自己不同的看法:除了一筐一筐得数,还可以用连加计算:3+3+3=9、2+2+2+2=8这真是很了不起!

二、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

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数学课程内容应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让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教学《丰收的果园》。当学生饶有兴趣地回答了画外音小白兔提出的一系列数学问题后,教师话锋一转:“小朋友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呢?”同学们纷纷行动起来,四人一组,一人提问,三人回答,然后全班交流,由于学生经历了数学问题提出的过程,因此,绝大部分同学都能根据图中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如“图上原来有4只小白兔在捡梨子,走了一只,还剩下几只小兔子?”“图上有几个小动物在推车?”“推车的小白兔排在第几?”……在互相合作,互相交流的过程中,同学们不仅感受到了自己在集体中能起作用,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感受到集体对自己的帮助。在教学《丰收的果园》快接近尾声时,教师又问学生:“看到这个丰收的果园,你想到什么?”同学们纷纷举起小手发言:“我想去和小动物一起运水果。”“我想帮小白兔捡梨子。”、“我想提出问题去考别人”……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进一步让学生提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教室里、家里……)在小组里交流,同学们纷纷回到四人小组进行热烈的讨论,在相互启发下,学生提出了许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我家有几口人?”“我的前边有几位同学?”“教室里有几盏灯?”……一年级的孩子开始学会了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这又多了不起!

三、注重实践,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多是经过简单化或数学化的问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例如第三册教材在教学乘法应用题之后,教材出示了这样一道题:有两口锅(①有把:42元,②无把:52元),王老师带了5张10元的人民币。问,王老师可以买哪种锅?由于这道题和生活密切联系,且富趣味性,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很快找到了这道题的解决方法。又如,教材第一册第六单元人民币。当学生认识了人民币(元、角、分)之后,教师可设计一个“购物”的场景。呈现给学生一个商店文具货架,让学生实际购物。在购物过程中,同学之间可以相互交流,还可以讨价还价。比方说一个文具盒7元5角,小刚只带了7元钱。他应该怎么办呢?同学们想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法:①还价,②向老师同学借,③回去拿,等。这样,通过实际操作、合作交流,学生能自觉地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