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背景音乐给语文带来的味儿

作者: 戴勤燕

摘要:如果音乐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试问,何不将音乐与语文结合起来,使“语文味”发挥得淋漓尽致呢?

关键词:音乐与语文;有机结合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9-087-001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多媒体背景音乐辅助教学手段正巧能发挥这点功能。它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广阔的运用天地,能发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等作用。下面,就谈谈它的点睛之处。

一、以乐“引”人

语文教学中启发学生“人文”的方法很多,采用背景音乐开场是颇为吸引学生的一种。尤其是在低年级的语文课,小学生的注意力很难集中,但要使他们能集中起来也不难,关键要看老师给的东西能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将音乐引进课堂,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安抚他们的情绪,从而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记得我在培训时上过一篇课文《荷花》,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它与美术、音乐一样是一种艺术,为了让孩子们能尽快进入文本,课一开始就让学生欣赏荷花的录像,跟随着古筝那清脆悦耳,如泉流畅的旋律,学生的视线和注意力早就停留在了画面上,在视觉和听觉中感受着夏日荷花的神韵,不时地发出赞叹声。其实对于学习者而言,视觉、听觉,甚至还有运动器官协同工作,共同作用于同一个目标,既符合认识规律,也适合人的情感需要,产生积极的学习愿望,从而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此类例子屡见不鲜,教师只要抓住学生的心境,那么这堂课对老师来说,已经成功了一半了。

二、以乐“衬”文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蕴含着作者独特的内心体验,浸透着作者的无限深情,但凭一支粉笔,教师的一张嘴,无论教师如何“晓之以理”,学生都难“动之以情”,语文意境的韵味很难表现出来。比如教学《歌唱二小放牛郎》这篇课文时,课文内容分为了三部分,第一部分叙述的是王二小被敌人杀害,表现出人们的一种悲痛和怀念之情;第二部分记叙了王二小和敌人斗争和英勇牺牲的经过;第三部分呼应第一部分,写了人们对王二小的怀念和歌颂。课文本身以诗歌的形式出现,在理解字词上就出现困难,再加上文章内容涉及到抗日战争的时代背景,而学生又缺乏抗战时期这方面的知识,怎能更深刻地体会文章的深刻含义?所以,教师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这个走在时代前言的教学媒体进行教学。教师可针对这三部分不同的内容,选用恰当的音乐背景来渲染气氛。如在第一部分中可选人比较凄凉缓慢的音乐衬托人们的悲痛;第二部分可选激烈、激昂的音乐衬托王二小的英勇机智;第三部分可选以二胡演奏为主的音乐烘托人们对王二小的思念。整个教学过程以乐衬文,将文烘乐,二者相辅相成,将学生“带入”当时的特定情境之中,他们的感情便会自然而然地与作者产生共鸣,对课文内容的品读会更加深入。记得听蒋老师上这篇课文时,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第二部分,正巧也给他配上了一段类似进行曲的音乐,学生在朗读的时候,自然而然的和着音乐的节奏,时快时慢,或激昂或愤怒,他就像一位朗读家在朗读着作品呢。我觉得学生能不由自主地融入文本情境中,在朗读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就已经体现出了背景音乐在教学中的作用了。

三、以乐“赏”文

音乐本身作为一种艺术,其素材与文学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语言文字本身是没有什么可感性的,只有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使学生如入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这样的课堂才会浮动师生的灵气和悟性,才会飘溢生命的诗意。而音乐恰恰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情感空间和想象空间,以音乐为媒的语文课堂定能拨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的思绪飞扬。例如教学《欢乐的泼水节》这篇课文,文章讲的是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情景。学生无论对傣族还是对泼水节,意象都是肤浅的。如何才能让学生在感官意识上接触以至了解的更多呢?也只有利用多媒体的视频来教学了。在多媒体的画面上,一朵朵凤凰花瓣,一个个傣族姑娘,一只只象脚鼓映入学生眼帘,伴奏着欢快的葫芦丝曲子《月光下的凤尾竹》,轻快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使学生在文字、画面、乐曲交汇的海洋中听得入迷了,陶醉了,他们仿佛已置身于美丽的西双版纳,自己也成了一个傣族人民。此刻,音乐就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他使学生在潜移默化里品读了课文美的意境。

四、以乐“感”人

人的情感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一定的情境。而音乐轻重缓急的曲调,明快的节奏,能给他们更为直接、更为生动、更为丰富的感受,它所唤起的联想是从情感激发中自由展开的。记得有一次听王崧舟教师的公开课,他上的课文题目是《一夜的工作》。文章歌颂了周总理不辞劳苦的工作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前半堂课教师只一支粉笔,一本书与学生进行交流。当学生在字里行间充分感受到周总理的伟大人格时,教师播放了一段视频《十里长街送总理》,将学生带入1976年1月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悲壮场面,教师很恰当地给这段视频配上凄凉的哀乐作为背景音乐,此时课堂气氛进入了高潮,那次听过王崧舟老师《一夜的工作》的教师,恐怕都难以忘记在场师生泪眼婆娑的感人场面。此时,全体听课教师和听课的学生充满了对总理的崇敬、热爱和怀念,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比任何说教式的思想教育的效果肯定好得多,文章的中心也在音乐中得到了升华。

新大纲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要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不管是来自音乐本身的魅力,还是来自课文情感的需要,音乐作为一门艺术与语文的结合是有利的。但是在用的过程中也要遵循两个原则:一、不该用的时候绝不滥用;二、音乐一定要“配”,宁缺勿滥。希望我们的语文教师具有音乐艺术的基本素养,树立学科间“互补”的教学观,让音乐走进语文课堂,充分发挥音乐艺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吧。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