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趣味成为村小低年级语文课堂的活力源泉
作者: 季红亚摘要:种种趣味的加入,使语文课堂牢牢抓住了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他们全身心投入到语文学习中来,让他们的懒散、小动作、开小差和那种可学可不学的态度逐渐主动地减少,甚至消失。制造趣味给我的语文课堂带来了新的生命力,是语文课堂活力的源泉。
关键词:语文课堂;趣味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9-103-001
我所任教的是一所乡村小学,这里混杂着两类学生,一类是本地生,占班里的三分之一左右,另一类是外来务工子女,他们是班上的主力军。在一次学生信息登记中,我惊讶地发现家长的学历几乎都只有初中,极少数高中,不少家长只有小学。家长的素质直接决定着孩子们接受的家庭教育的质量,大部分孩子贪吃好玩,不思进取,对学习更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我们不妨来看看学生在语文课上的各种表现:
一、懒散是普遍现象
每次上课伊始,学生们还有点神采奕奕的劲儿,但是好景不长,十分钟过去,教室里已换了模样。这里弓着背,耷拉着脑袋;那里趴住桌沿,下巴搁在两只手上;也还有把脚翘到桌子外面来坐的,一只脚垫在屁股下面坐的,侧过来坐的,向后靠着坐的,千姿百态,应有尽有,一眼望去,教室里一片懒散样。
二、做小动作是习惯
做小动作已经成了学生的习惯,每次上课我都要无数次地提醒他们把手放好,有时候也许才讲过三分钟又得再次强调了,手里把玩些东西,或是做点什么动作,差不多已经是他们无意识的行为,连他们自己也管不了自己。
三、开小差很正常
课堂上开小差也是常事,总是被点名回答时一片茫然的样子,提醒上几句坐下,也很若无其事的,或许等上几分钟又不知道在想些什么了。
面对这些似乎已经定型了的学生,纵然我使尽了浑身解数,情况也未有好转。既然如此,我打算从我改变。孩子都喜欢好玩的东西,那么,能不能让他们觉得上语文课也是一件好玩的事,学习语文知识也是一件有趣的事呢?我做了以下尝试:四、多变的形式是趣味
大家都知道孩子是最受不了一成不变的,假如让他们接受一味的讲解,那么,老师就真的只能一言堂了。因此,要采用多种教学形式,适时地变换。如:同桌讨论、向老师提问、向课文提问、做做小老师、查查资料。也许前一段课文采用的是集体讲解,后一段课文则是按老师给出的问题自己到课文中找答案。指导朗读的形式就更多了,他们最喜欢的就是分角色朗读,挑战赛也是最来劲的,评评选选“读书高手”也非常积极,接龙、开火车等等,都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当然,不同的教学手段也能让学生眼前一亮,如:图片、多媒体、小卡片、手偶、磁带等等能让他们看得乐意、听得高兴的手段,不妨常用,—定能让他们学得不亦乐乎。
五、儿童的元素是趣味
我们总认为进入小学的学生就已经是大孩子了,其实,他们仍然是小小孩,他们乐意生活在童话世界里。所以,在语文课堂上灵活加入儿童的元素,是对了他们的味儿的。谜语、故事、儿歌、游戏等等用来“哄”小孩的,都可以善加利用。如:在教授二年级下册识字六时,老师事先把所有动物的谜语准备好,等到初步读通后,拿出来猜一猜,学生个个精神振奋,简直到了课间游戏的时候了,而谜面中也渗透了动物特征的小知识,是一举两得的事。另外,很多课文,老师如若细心研读,有些能通过编故事引出课文,有些能用故事来总结课文,有些能用故事来拓展深化课文。再如:老师在设计板书时,如能兼顾内容和文字编排,用儿歌式的板书内容来总结全课,那就妙不可言了。也可把课上要学习的内容设计成为闯关游戏,如:一年级的字母教学,设计为字母王国历险记,一关一关地闯过,一个一个字母的掌握。我发现,这些儿童元素的运用,是语文课堂上画龙点睛的一笔。
六、生动的老师是趣味
低年级的学生时常把对老师的喜欢挂在小脸上,他们年龄小,大多喜欢活泼可爱、有朝气的老师,而排斥一本正经、言语死板的老师,也就是说,我们要努力做学生眼里生动的老师。我们的形象要生动,经常换些鲜艳漂亮的衣服,学生一定高兴地窃窃私语老师真漂亮。我们的举止要生动,不要整节课就是双手置于胸前捧着本语文书,需要的时候,和他们一起表演、一起做做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动作。我们的表情要生动,谁也不愿意看一张丝毫没有表情的脸,而愿意看表情丰富的脸,那里有快乐、忧伤、严肃、疑惑、讶异等等,这何尝不能成为给学生理解课文时的一个又一个提示语呢?我们的语言要生动,针对低年级学生,大部分时候要采用儿童化的语言。如:蚂蚁可以说小蚂蚁,教写生字时可以说成把汉字宝宝送进田字格家里,扩词则是给汉字宝宝找朋友等等。当然也更需要有感染力的语言,提问时,“这是为什么?”不如改成“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多采用语气词“呢、吗、呀、吧……”能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做一个生动的老师其实不难,面对八九岁的学生,我们只需保持一颗童心,和他们同学习共活动。形象、举止、表情和语言的全副生动,和这样的老师一起上课,学生怎能不感到有趣呢?
七、学生的参与是趣昧
学生好动,端端正正坐满四十分钟显然是困难的,也会让他们觉得很无聊。所以,注重动静交替,让学生参与到动一动的环节里来,会让原本逐渐沉寂的课堂突然活起来,让学生精神焕发。其实也不用大动干戈,诸如:用动作表现词语意思,到黑板上来纠错,给混乱的图片排序、角色表演等等,小小的动一下或许能唤醒安静的课堂,也能给后面环节的学习带来新鲜活力。
八、递进的提问是趣味
常说课堂上的提问是一种艺术,的确如此。老师如果总是提一些浅表的问题,如:“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非但不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也会因为问题的单一而使学生失去思考的兴趣。我觉得最有效的提问,应该是逐层递进的提问,顺着课文的脉络和教学的深入,设计层层递进、层层深入的问题。由简单的开始,让学生有兴趣开动脑筋,然后一点一点向文本深处探究,就好似扒开一层一层的外衣,最后终于见得内里的真面目,学生为这个具有挑战性的过程而感到刺激过瘾,为最终获得真知而感到成功的喜悦。当然,学生是未知的,所以,老师预设问题也只是做好了第一步,还要根据学生的反映机制灵活地变更提问,但是无论如何变,不变的是老师心中的教学目标,—切变数皆应紧紧围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