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扶到放
作者: 谈琴芳摘要: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是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与技术课的课程性质和特点决定了这门学科的教学必须把课堂教学与校内外的旁动与技术实践结合起来。本文结合劳技课外活动教学实际,以发展学生的劳技实践兴趣为主线,采用“从扶入手、半扶半放、以放为主”的活动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兴趣;实践;探究
中国分类号:G63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9-109-002
兴趣是一种力求探究某种事物,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兴趣可以推动学生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兴趣是在学习或活动中产生的,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它使学习活动变得积极、主动,并富有成效。我在劳技课外实践与探究活动中,紧紧抓住培养学生兴趣这根主线,采用“从扶人手、半扶半放、以放为主”的活动方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2004年以来,学生在各类比赛中,获全国级奖6次,省级奖232次,市级奖385次,受到各级领导、专家、同行及家长的好评。学生的不稳定的学习兴趣逐步向持续、稳定的方向发展。
一、从扶入手
好动、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小学生的天性。学生对劳技课外实践与探究活动有兴趣,但他们常常不够持久和稳定。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在活动中常常会遇到一些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和不能获得自己满意的答案。为此,提高实践与探究活动的成功率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我的做法是:(1)了解学生对哪些活动项目和问题有兴趣;(2)组织学生对研究的问题进行讨论和筛选,帮助学生确立实践与探究的课题;(3)师生共同设计活动方案;(4)帮助学生寻找实践与探究活动中所需的器材;(5)老师全程参与学生的实践与探究活动。总之,尽可能为学生创设开展实践与探究活动的良好条件,确保学生实践与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如,学生在学校的劳动基地种植薄荷时发现一个现象,薄荷开花时,花蕊上招引着很多的苍蝇,甚至可以把旁边猪舍里的苍蝇都招引过去。学生对这个现象很感兴趣,我紧紧抓住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兴趣点”,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并设计活动方案,和学生一起查阅相关的资料,走访有关专家、学者,帮助学生采购实验所需的药品和器材,整个探究活动我都全程参与,及时解决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问题和困难。经过连续三个月的研究,学生利用薄荷花粉制成的灭蝇药获得成功,撰写的研究论文《种薄荷诱灭苍蝇》,在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一等奖,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学生在实践与探究活动中了解一些科学探究的方法,从中也学会一些劳动技能。更重要的是,由于实践与探究活动获得成功,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索未知的欲望。
二、半扶半放
“扶”的目的是让学生能比较顺利地经历探究活动的全过程,把学生的注意力、需要和兴趣吸引到实践和探究上来,使他们感到实践必须与探究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探究才能找到问题的满意答案。由于活动的成功,学生品尝到实践与探究带来的乐趣,学生的实践与探究欲望必将会激发出来。但学生的实践与探究光靠老师的“扶”是不适宜他们进一步发展的,当学生学会了一定的探究方法与掌握了一定的劳动技能后,老师应采用“半扶半放”的形式去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半扶半放”要做好“四个关注”:(1)关注学生的活动方案,对不适宜的地方老师及时进行点拨;(2)关注学生活动前的准备工作,活动中有些器材学生准备确有困难的,老师要帮助解决;(3)关注学生实践与探究的活动过程,为学生实践与探究铺路搭桥;(4)关注学生在实践与探究过程中所得出的结论,指导学生分析在活动中科学发现的价值。总之,由教师的全程“参与”,改为密切“关注”,以逐步提高学生独立探究的能力。
例如学生在进行蔬菜无土栽培时,他们提出一个新的想法:蔬菜可以无土栽培,鱼池里能不能种植蔬菜呢?如果成功的话,不是可以节省大量的土地面积?学生们的设想是非常好的,真正要开展实践与探究活动,他们将会碰到很多的问题和困难,我协助学生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把鱼池里的水样送到环境监测站去化验,看看鱼池里的水体是不是富营养化;二是准备好在水面上种植用的浮板。于是同学们设计了“鱼池里的绿色蔬菜”活动方案,在活动过程中,发现种植在鱼池里的蔬菜苗没有生机。一开始,同学们以为蔬菜苗是被太阳晒的,便采用在蔬菜苗上经常洒水的办法,但还是没用,面对这个现象孩子们百思不得其解。我得知这个情况己后,及时赶到现场和学生们一起研究,发现蔬菜苗的根大多是光秃秃的,长不出新的根须,其原因是这些根须都被鱼池里的鱼吃掉了。于是同学们想出了办法,用鱼网拦住,不让鱼进入种植区域,结果蔬菜真的长好了。活动结束后,我主动参与学生的研究交流活动,和孩子们—起分享研究活动的乐趣,指导学生如何做好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工作。在此项活动中,由于学生勤于动手、善于发现鱼池里种植蔬菜的变化特性,因而在实验中记录下来好多数据都有—定的科学价值。“鱼池里的绿色蔬菜”项目在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评比中获科学论文一等奖。
三、以放为主
“从扶人手”“半扶半放”的活动方式,目的是激发学生探求未知的兴趣,让学生在实践中初步掌握探究活动的一般模式。通过“扶”到“半扶”逐步向“以放为主”的活动方式过渡。“放”就是由学生自己确立实践探究课题,自己设计活动方案,自己准备所需器材,自己按活动方案有步骤地开展活动,自己总结实践结果。但是,对小学生的“放”,决不是对学生的实践与探究活动放任自流,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更加科学规范。这个过程中,老师的责任是:(1)要为学生创设实践与探究活动的必备条件。使得学生能够顺利开展活动;(2)引导学生学会意志的自我锻炼,学生在自主选题、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甚至有些探究活动会失败。教师要教育学生认真分析探究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失败的原因,只要符合科学要求,一旦活动方案确定后,要坚持做下去,有始有终,决不半途而废,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3)当学生在实践与探究活动中碰到问题与困难向老师发出援助请求时,老师应及时同学生一起商量解决。总之,要放开手脚让学生大胆地去实践与探究,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亲历发现过程,教师是学生实践与探究活动的支持者和引导者。
我们学校在校内开辟了占地四亩的星火园劳动实践基地,基地共分三大部分:一是趣味种植区,种植内容有蔬菜、粮油作物、花卉、果树等;二是趣味养殖区,饲养猪、羊、鸡、鸭、鹅、鸽子、蚯蚓、当地的淡水鱼、金鱼等;三是制作活动室,活动室内配有木工、小五金、陶艺制作、缝纫等工具,这三大部分内容能基本满足学生实践与探究活动的需要。有一次,在修剪夹竹桃枝叶时,学生孙慧发现夹竹桃叶的汁液掉在蚂蚁的身上,蚂蚁很快会死亡,这个现象激起了她的探究欲望,既然夹竹桃叶的汁液能杀死蚂蚁,那么它能不能杀死其它的害虫呢?于是她和同学们一起设计了“夹竹桃叶提取液杀虫效果的探究”活动方案,但“提取液”怎么制作呢?他们一筹莫展,不知如何下手,向我提出了紧急援助。这时我并不急于告诉他们具体该怎么做,而是要求他们一面去查阅相关资料,一面到市农技推广中心向技术员学习提取液的制作方法。学生掌握了提取液制作技术后,开展了夹竹桃叶提取液杀灭青菜蚜虫、厕所害虫、天牛害虫、土壤害虫等方面的研究。在四个多月的时间里,孩子们全身心的投入,即使节假日休息时间他们也坚持到学校劳动实践基地进行观察研究,决不放过实验中的每个细节。在实践与探究全过程中,他们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经过他们的分析与整理,由孙慧执笔撰写的《夹竹桃叶提取液杀虫效果的探究》科学论文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荣获优秀项目一等奖。
创新是教育的第一主题,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创新。劳动技术教育是学会创新的重要载体,而创新的基础则是学生实践与探究能力的提高。在劳技课外活动辅导中,要做到“扶”“放”结合,“扶”,不是包办代替;“放”,不是放任自流。只有找准“扶”“放”的时机,通过老师的引导与帮助,让学生有兴趣、有能力参与实践与探究活动,在动手动脑的活动中,真正感受到实践与探究活动带来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