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下周记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 章永建

摘要:新课标下周记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起到开展个性化写作、沟通师生心灵、进行学法指导、促进教师自我完善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周记;个性化写作;沟通;学法指导;自我完善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9-117-001

中国有句古话:“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我一直坚信,唯有“亲其师”,方会“信其道”,从而“乐其道”。教师对学生的爱会被学生内化为对教师的爱,进而把这种爱迁移到教师所教的学科上。因此,美好的情感是我们教学上的巨大推动力。教师关心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就能载起我们教育界称之为严格要求的那条很难驾驭的小舟。周记正是教师了解学生、关心学生、表达爱意的绝好平台。

一、周记是学生个性化写作的最佳方式

通过周记,我们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可以了解学生的语文功底,文学素养以及对语文学习的基本态度。这就为我们语文教师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周记不像命题作文那样存在话题、材料,字数等诸多方面的限制,学生可以“随心所欲”地写。学生可以写自己对某事物的独特认识、看法或感触,也可以通过周记告诉老师鲜为人知的秘密;可写亲眼目睹的校园风景,也可写阅读名著后的所思所悟;可写成借物抒情浪漫小文,也可是清新悦耳的一首小诗;既可以是几十字的精悍片段,也可以洋洋洒洒上千言——不拘一格,任意挥洒,个性十足,无限驰骋。学生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于思维的晴空,也可满蘸真诚将浓浓的情感流淌笔端。周记这一写作形式,非常契合新课标“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的要求。学生的周记往往情感细腻文字优美,书写漂亮,学生的倾诉会让教师与他们同喜同乐,同悲同怜,让你感受到学生内心的激荡,心灵的跳跃。语文教学,说到底不就是师生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沟通吗?学生在自由放松的心境下创作,也许更接近语文的本质,也更能提高语文素养。

二、周记是教师走进学生心灵的彩虹桥

新课标呼唤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周记这一彩虹桥沟通师生情感,增加互信与亲近,建立起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语文教师应有意识地发挥周记评语的独特功能,用自己富有感染力的评语去鼓励学生、带动学生。语文教师心里时时装着学生,对于优等生进行正面表扬,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树立榜样起示范带头作用;对于潜能生则进行侧面鼓励,哪怕是一个字写得好,一个词用得妙都要及时鼓励,帮助他们重新树立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增强对整体自我的自信心。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真诚地赏识、激励,课堂、学校就会变成师生共享语文学习乐趣的美好家园。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除了教给学生语文知识外,语文教师还担负着呵护学生稚嫩心灵,引导他们“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的使命。在周记中,学生们曾多次向我诉说内心的烦恼、困惑、焦虑,乃至恐惧、绝望。学习中的困难。同学之间的矛盾,师生问的隔膜与误会,家庭的压力与亲子关系的紧张,异性交往的焦虑,人生不幸的抑郁……面对这种种情况,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尽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他们,因为,能将自己难以启齿的私密告诉老师,可见孩子们是多么信任、依赖甚至崇拜他的老师啊。语文教师在下评语时务必字斟句酌,讲究技巧,充分照顾到孩子个性带来的特殊的接受心理。如果周记评语还难以解决问题,推荐书籍,当面谈话甚至家访都是可以考虑的。当我们语文教师渐渐成为孩子们心目中的挚友、英雄,对老师产生了深深的依赖,师生的心就紧紧贴在了一起,我们还担心孩子不热爱语文,学不好语文?

三、周记是学法指导的有效平台

我们在课堂上的学法指导往往流于笼统与宽泛,不能很好地指导每一个具有鲜活个性的学生。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教师的讲授必将进一步淡化,合作探究性学习,个性化学习的推广力度必将进一步加大,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一周一次的周记(其实有时我让学生交两次或不限时)就成为语文老师得天独厚的及时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的有效平台。我们既可以指出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也可以肯定他们的良好表现并鼓励继续保持,更可以提出更高的学习目标和达到的具体方法。由于我们已了解、走近、走进了学生的内心世界,所以我们的学法指导更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可进而取得很好的效果。

四、周记是教师自我完善的推进剂

《礼记·学记》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新课标强调教师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实现教学相长”。

有了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对老师是最敢说真话的。他们对教师的看法、评价、想法,即使不当面提出,也会在笔端如实反映,且态度鲜明,不懂什么“为尊者讳”。孩子们会纠正教师在课堂上读错、念错的字,批评教师对某些同学的“偏心”,矫正教师课堂的沉闷或枝蔓,指出教师服装的不协调,挑战教师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孩子们的周记就好比一面面镜子,折射出我们在学生心目中所树立的形象,时刻提醒我们,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掌握更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技能,以适应时代的不断发展。

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标准,新评价体系,新学习方法。语文教师应告别过去难些不再适应新教改的教学桎梏,从“心”开始,充分发挥周记及其评语的独特功能,放飞孩子们的心灵,营造新型的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切实做好学法指导,不断完善自我,努力将彷徨在新课程岸边的莘莘学子摆渡到学习成功、青春无悔的人生彼岸!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