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数学作业设计

作者: 马 巍

摘要:新课标下数学的作业设计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师应在新理念的指导下设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现实有趣,又富有探索与思考的作业。

关键词:数学;作业;设计;自主;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TP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9-121-00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新的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新课程的作业已不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属,而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及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每一次作业都是学生成长的生长点。学生在问题的不断生成、不断解决的探索中成长。下面结合具体的例子谈一谈新课程数学作业设计的策略。

一、设计自主性作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在作业设计中应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独立获取新知的机会,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体验尝试成功、探索与发现的快乐。

比如:一位教师在单元复习时,让学生整理单元知识网络,并根据整理的内容设计阶梯练习,分为三个阶梯:一级——基本题,可参照例题编写;二级——变化题;三级——开放、实践题。并建议喜欢自己做的可以自己独立完成,也可以组成小组合作完成。

二、设计生活实践性作业,让学生“用”数学

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场所,也是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场所。在作业设计时,创设生活性的实际问题,促使学生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价值,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

比如:设计这个作业场景

逛超市买牛奶,货架上到处张贴着醒目的横标,A品脾的牛奶写着“商品大酬宾,每袋1.6元,买五送一”;B品牌的牛奶写着“××牛奶每袋1.6元,八折出售”。买10袋牛奶,应该买哪个品牌?

三、设计探索性的作业,让学生成为问题的探索者

(1)观察性作业。比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时,可以布置作业如下:请你在野外观察一些蝴蝶、在家观察家里的大门等平面图形形状,看有何发现?对具有这种特征的图形你会有什么感觉?然后把你所搜集的轴对称图形在课堂上与同学们互相交流。(2)实验性作业。可以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还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和发展的能力。比如:在学习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后,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家中消毒液的说明书,自己配置一些消毒药水给厨房用品消毒。在学生完成实验后,对所学的内容不但得到了巩固,而且还为家里做了一件力所能及的事而倍感自豪。(3)调查性作业。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对数学进行调查,还可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增强学生数学感悟。比如:在数学活动课“节约用水”教学后,不但可以让学生调查家里或学校每月用水情况,根据调查结果,结合查看数据,写一份合理用水建议书,还可以让学生从小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4)小课题探究性作业。让学生结合实际,安排学生把所学的应用在生产和生活中,从而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经验进行探究,不仅能深入理解数学,体验乐趣,而且能自主构建知识。比如:在学习比例尺后,要求学生对自己家里的客厅制作一个平面图,并思考:你认为这客厅的设计和摆设是否合理?有什么改进措施?原因?请你写一篇探究报告在班上与同学们进行交流。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动手、动脑能力,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收获与体会

笔者经过一年学习思考与在实践中的初步改革尝试,进一步澄清了以下认识:

(1)作业不等于书后练习,教师应结合教学设计贴近生活、富于思考、灵活多样的作业形式。(2)作业应分层次水平,教师应为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3)不能忽视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因此,传统的作业形式还应保留,改革不是对传统的否定,而是观念的更新。(4)完成作业是一种数学活动,这种数学活动是课堂数学活动的补充和延伸,因而,我们应强调做作业的“做”,体现一种活动的过程,这种活动可以一人独立完成,也可以通过互动式的交流分组完成。

“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对教师的作业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不是一“放”了之,而是要求教师不但要有驾驭教材的能力,而且要有较强的设计能力。

我们的教学不能建立在概念一定理一例题一练习的知识传授型模式之上,而应建立在对学生积极鼓励,引导学生进行探索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创造型模式之上,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分层作业、开放作业、自主作业形式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延伸与发展,也是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的进一步落实。事实证明,这样的作业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变被动、机械、模仿式的完成作业为自主探索式地解决问题的过程。完成作业不再是以练为主,而是以“做”为主,通过做来体验数学,认识数学,掌握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