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高校日语教育的几点思考
作者: 高博杰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高等院校日语专业的发展经历了低速、快速、高速三个主要发展阶段。经过60年的发展,中国高校日语教育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在经历了高速发展期后,中国高校日语教育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其集中表现为:1 建设中国特色日语教学模式问题;2 改进日语教学方法问题;3 加强日语课程的人文教育问题;4 优化高校非专业日语教学问题;5 推进日、中跨文化交际教学问题。为推进今后高校日语教育的健康发展,我们必须认真关注、思考以上暴露出的问题并合理应对。
关键词:高校;日语教育;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9-127-002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高等院校日语专业的发展经历了低速、快速、高速三个主要发展阶段,即20世纪50、60年代的低速发展期;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的快速发展期;以及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的高速发展期。经过60年的发展,中国高校日语教育取得了巨大成绩,这些成绩主要包括:中国高校的日语教育在世界日语教育中的地位显著攀升;中国日语专业硕博士点的数量迅速增加;全国统一的日语教育指导政策开始实施;高校日语教育的手段不断改善,教学内容不断更新;高校日语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留学日本的人数不断增加;高校日语骨干教师教学水平逐年提高,围绕日语教学的科研活动成果卓著等。虽然中国高校日语教育取得以上巨大成绩,但在经历了高速发展期后,中国高校日语教育中的一些问题也显现出来,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中国高校日语教育当前需要思考的主要问题是:1 建设中国特色日语教学模式问题;2 改进日语教学方法问题;3 加强日语课程的人文教育问题;4 优化高校非专业日语教学问题;5 推进日、中跨文化交际教学问题。
一、建设中国特色日语教学模式问题
近年来,伴随中国高校日语教学整体水平的提高,建设中国特色日语专业教学模式问题提上议事日程。随着近年国外日语教学水平的提高,国内直接引进国外日语教材,使用国外日语教学用语和基本语法理论的高校数量迅速增加。这对中国高校日语教育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在以中国人为对象的日语教学中,特别是以中国成人为对象的日语教学中还是需要选择有中国特色的日语教学模式。因为这些成人已经度过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期,并已经具有较高中文能力,所以直接套用国外日语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并不佳。目前,中国的日语教学在引进日本国内日语教学法中先进的理论与手段上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应在吸收国外日语教学理论的同时,有效地研究中国成人的日语学习特点,讨论中国目语教学理论体系,制定对中国成人日语学习适合、有效的教学模式,即中国特色日语教学模式。
二、改进日语教学方法问题
为向社会提供高层次的日语人才,我们培养的日语人才应在听说读写译五方面全面发展。为更好地适应今后社会需要,我们应进一步改进高校日语教学地方法。为此,提出以下建议:1 在低年级阶段加大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在低年级日语教学中不应再占过大比例,应该创造问答为主、师生对话的课堂氛围。课后作业除笔头外,还应包括小组会话、听广播、听录音、与外国学生交流等听说练习。2 在高年级阶段应以日语授课,同时学习中始终贯穿日、中文化教学内容。这是现今世界外语教学的一个潮流,语言与文化脱节是无法搞好语言交流的。3 教学手段上,在坚持直观法、问答法的教学方法基础上,加强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提高日语教学的效率。4 学习成绩评价上,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体现,对学生的评价不应只看分数,应进行多样化的学习成绩评价。以往的学习成绩评价是通过小测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小论文、毕业论文等考试方法来评价,这使得考试成为学生的思想包袱。为解决该问题,可在小论文、毕业论文更加规范化的基础上,在高年级设立一定的开卷考试课程(如文学、翻译课等);在低年级根据教学进展情况,安排会话实练、词汇测验,自学课外常用词汇,听广播录音;对各级演讲、作文比赛获得者给予相应科目的免试,有突出表现者给予相应的奖励。对具体课程学分提前达标者给予免修待遇。
三、加强日语课程的人文教育问题
近年的就业市场对日语人才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日语人才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信息素养和能在日常生活与专业领域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培养具备高人文内涵、高文化素养、生存能力强的学生是我们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高校日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为此,要培养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学会观察日本人的说话方式,体会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多使用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去说日语。现在,大多数日语毕业生由于没有真正掌握日语的文化内涵,不能顺利完成日文与中文跨文化交流,高校应培养出有高文化素质的、能理解日本文化并能流畅进行交流的全方位日语毕业生。高校日语教学应对现在较单一关注日语语言本身的教学模式进行调整,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作为高等院校的日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日语语言知识,还需加强日语课程的人文教育内容,以培养综合能力较强的日语人才。
四、优化高校非专业日语教学问题
未来,伴随中日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关系的深入发展,日语人才的需求将从过去的“日语语言研究人才”向“专业+日语”的复合型人才转变,复合型日语人才的需求量将显著上升。高校日语教学需与时俱进优化非专业日语教学。为此。需抓好几方面工作:1 结合社会需求,适时调整非专业日语课程设置。应根据不同时期人才市场的需求特点,及时调整非专业日语课程设置,提高学生学习日语的积极性,为国家建设培养足够的优秀复合型日语人才。2 非专业日语教学形式应生动丰富、灵活多样。教学中应尽量创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尽量收集课外知识点,特别是前沿知识和新信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尽量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在听说方面的实际能力。3 整合师资力量。当前,高校日语专业教师多为“学术研究型”人才,他们中的多数只能胜任日语语言、文化、文学的教学任务。鉴于市场对复合型日语人才的需求,可以考虑有选择地降低公共日语课程的师资门槛,从日企或涉日机构中招聘具有实践经验的高级日语人才从事一线日语教学工作,以加强高校非专业日语教学的实用性,如社交礼仪、文化禁忌、企业文化、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提高复合型日语人才的质量,增强其社会从业的适应性和工作能力。
五、推进日、中跨文化交际教学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社会对日语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需要与时俱进抓好日语跨文化交际教学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对日、中社会文化的理解能力。客观看,要进行日、中跨文化交际,必须具备两方面的能力:一是运用语言或非语言行为传递信息和接受信息的能力,二是对日、中两种文化的理解能力。要具名对日、中两种文化的理解能力,首先应在日语教学中加大对广义日本文化的介绍力度,突出对日本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的介绍。我们可以借助新的教学手段,如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使学生了解日本文化和日本社会的最新动态。然而,要使学生真正理解日本、日本人、日本文化,冷静思考中日关系,这并非易事。这些日本文化的深层次内容需要通过长时间的课堂教学传授、学生自修积累、国际交流体验等过程来培养。此外,加强学生对中国国情知识、中国语言文化知识的学习,教育学生学会用日语思考、介绍中国文化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未来,我们在日语教学中应积极思考如何推进日、中跨文化交际教学的问题。在教学中我们应加强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如增加课堂讨论、学生调研分析、参加国际交流活动等教学内容,以使学生顺利进行日、中跨文化交际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