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民办学校教师的心理保健
作者: 胡利民摘要:国家虽然大力提倡民办教育的发展,但暂时还没有对公办、民办学校教师一视同仁。民办学校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尤为严重。民办学校教师的心理保健问题应引起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管理者以及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关键词:民办学校教师;压力问题;心理保健
中图分类号:G4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9-143-002
笔者在今年6月对连云港市东海县十四所民办学校860位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详细调查,感到他们的心理问题尤为严重。对于民办学校教师的心理保健问题,笔者试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民办学校教师心理健康现状
1 面临着丢弃“铁饭碗”的恐慌
国家虽然大力提倡民办教育的发展,但暂时还没有对公办、民办学校教师一视同仁。对教育体制、户籍、人事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相对滞后,使教师一跨入民办学校的大门,就与“铁饭碗”无缘了,人事关系、户口调动、社会保险和职称评定等方面得不到保障。
2 承受着民校教师声誉较低的名声
自古以来,教师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深受社会大众的尊重与信任,然而,民办学校教师通常被家长与学生看成是学校的雇员、企业的员工,部分家长甚至认为民办学校教师是靠自己的钱被养着的,使他们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与信任,而这一观念又严重影响教师工作的开展、对学生的教育,加大了工作的难度,加重了民办学校教师的心理压力。
3 体味着企业化管理“包身工”的滋味
由于民办学校办学在各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还缺乏比较科学与规范的管理观念与评价体系,部分学校制定的规章中企业化管理痕迹太重,缺乏教师本位的管理思想,使教师这些高知识群体的“精神贵族”的清高在生存压力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加重了自卑心理与工作危机的精神压力。
4 面对着参差不齐、不好调教的教育对象
民办学校企业化,为使学校能生存下去,管理者们不得不考虑生源数量问题,不得不降低入学门槛,这就致使学生整体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学习成绩差、习惯差、对学习无兴趣,同时由于家庭条件优越等原因,造成孩子身上存在着许多不良的个性。这些都使得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极大的阻力。
5 面对着花样百出、不切实际的内部考核
现在中小学普遍地重视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管理,在巨大的生存压力和学校评价体系自身在不断的完善过程中,再加之管理层人员素质的因素,所以对教师的考核工作缺乏科学化、人文化,也会导致教师心理问题的产生。导致教师成天只会围绕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按要求机械操作,使本来创造性的工作成为简单化的机械性劳动,甚至有的教师为了得到考核项目的分数,采取一些不正当行为疲于应付,久而久之导致教师产生厌恶、烦躁等不良情绪。
6 面对着社会大众不切实际的苛刻要求
由于民办学校家长和学生所承担的教育费用往往是公立学校十几倍乃至几十倍,大部分民办学校家长认为:高付出就应该要有高回报。因此,许多家长容易对民办学校教师有较苛刻的要求,对子女抱太多不切实际的高期望。当子女难以达到他们心目中的高目标与高要求时,就认为是民办学校教师教育不力,使民办学校教师的艰辛付出难以得到认可。因此,教师既要从事比在公立学校更为繁重的教育教学工作,又要面对学生家长的严格要求甚至于苛求,其间产生的心理压力是不言而喻的。
二、民办学校教师心理问题的成因
1 社会原因
从社会的角度审视,由于我国民办学校的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民办教育办学模式尚未真正建立,因而在民办学校教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1 运行机制难以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主要表现在还没有区分不同性质和不同职务教师的法律地位和劳动关系,不能很好地激励有潜力的教师的进取和竞争精神,从而造成心理懈怠、消极应付。
1.2 教师的社会保障制度欠健全。我国公办学校教师享受的是“准公务员”性质的社会保障待遇,一般而言,是稳定的、长期的。在封闭式的教师管理体制下,教师的保障全系于学校和政府,教师一旦离开公办学校,其身份立刻改变,即使他几年后重新回校,其社会保障也难以延续。由于民办学校的社会保障制度与公办学校有差距,体制不完善,使得许多民办学校的教师在工作中顾虑重重,心理负担加重。
1.3 社会认可度不高。尽管《民办教育促进法》已经颁布实施,但社会仍然对民办学校存在一些歧视,使民办学校的教师在工作中受到一些制约,职称评定、进修学习等也受到许多限制。同行、家长、学生对民办学校教师的不理解、不支持等也是民办学校教师心理负担加重的一个重要原因。
2 学校原因
从学校内部管理的角度审视,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2.1 过分地强调竞争,带来人际关系紧张。由于社会仍然以升学和教学成绩来评价民办学校,学校也就产生了以教学成绩来评价教师的现象。有的学校为了提高教学成绩,努力建立学校内部教师之间的竞争体系,把教师按教学成绩排队。有的民办学校在管理方面更绝的方法是——“末位淘汰制”。在“淘汰”巨大的压力下,教学成绩的竞争,实质上已演化为教师内部的生存竞争。这怎能不使教师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呢?竞争使民办学校失去了整体的优势和集体的智慧,导致同事之间关系紧张,致使民办学校教师普遍存在自卑、嫉妒、焦虑等心理问题。
2.2 量化考核过细,导致教师疲于应付。现在中小学普遍地重视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管理,在指导或者考核上存在过细过死的缺点,很多民办学校更是如此。过细的量化考核不仅无法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反而使教师一切工作都围绕着考核的分数在运转。不完善的考核制度不仅是产生民办学校教师心理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还严重地干扰了他们工作的大方向,使本来创造性的工作成为简化的机械性劳动。
2.3 评价体系的不科学,挫伤教师的积极性。民办学校的教师都想尽心尽力地工作,并希望自己辛勤的工作得到公正合理的评价。但有的学校在教师的工作量化中引入了“学科权重系数”、“工作量计算公式”,以体现其量化的科学性。成立了督导室、考评办之类的部门,专门有庞大的机构负责对教师考核。学校不同于工厂,教师的教学工作是无法去准确计量的。所以,那些用“学科权重系数”和“工作量计算公式”来量化教师工作量,人为地制造学科间的差别的作法,必然导致部分学科教师心理不平衡。
2.4 不合理的物质激励,导致教师心理失衡。教师的心理问题,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主观与客观、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之间发生摩擦、碰撞和冲突的必然结果。现在教师工作投入与收入不成正比,是导致心理失衡的主要原因。
3 自身原因
从教师的自身角度审视,主要原因有:
3.1 强烈的危机感。民办学校教师大多来自公立学校,两种不同类型的学校,本身在性质上存在着极大差异,在管理制度
上更存在着强烈的对比,这种对比使得初人民办学校的教师心中产生严重的失落感。学校“民办”的性质使得教师心中充满了漂泊的“无根感”,而工作的不稳定性又使教师在校找不到归属感,对未来产生了危机感。
3.2 极低的成就感。民办学校的企业化管理,使得决策管理者们为眼前的利益、为与公办校争生源,不得不降低入学门槛,致使学生整体素质相对较低。学习成绩差、习惯差、对学习无兴趣,同时由于家庭教养不当等原因,造成孩子身上存在着许多不良的个性。如意志力脆弱、以自我为中心、对爱的感受能力不足等,这些都使得教师在教学中遇到极大的阻力,相当部分教师表示在民办学校才华及能力无法施展。付出大量努力却没有得到相应回报,成就感也就无从获得。
3.3 超强工作的压迫感。民办学校的决策者们为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不断给教师制定高目标,要求在升学考中以三流、四流的学生生源与重点学校的学生竞争,而要想在办学质量上超过公办学校,惟有在制度上强化教职工的工作行为,加快教师的工作节奏,用各种考核、奖惩制度来让教师快马加鞭。穷追猛赶。学校领导追求高升学率,往往忽略了给教师创造一个较宽松的氛围,很少组织教师进行丰富的娱乐活动。高强度的工作占用了教师们大量的休息时间,属于教师自己的时间较少。
3.4 人际交往的紧张感。在学校环境中,教师是连接人际关系网的一个结,由于民办学校的特殊性,教师们在与领导、同事交往中小心翼翼。在与家长交往中,由于不少家长忙于经商,对孩子缺乏应有的爱与关心,同时民办学校高额的收费使得家长对学校、教师有了高期望值,将所有的教育责任推给教师。家庭教育的不配合或无法配合,给教师的教育及教学工作带来困难,也使教师在与家长打交道时,言行上还得小心谨慎。
三、民办学校教师的心理保健
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应当受到全社会各行各业和每个学生家庭的高度关心和支持。但需要明确的是,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是个系统工程,必须从社会、学校、教师本人三个方面分别采取对策。
1 社会高度重视,建立保健机制
1.1 要把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作为一件关系到素质教育成败的大事来抓。在教育主管部门内部成立“教师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并设立“教师心理健康咨询中心”机构,聘请有经验的心理专家担任兼职咨询人员;对一些学校“学生咨询室”进行功能扩充,使之既可以面向学生也可以面向教师;在有关宣传媒介上开辟“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栏,并编制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手册,把心理健康教育确定为今后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内容;以办教师“夏令营”或“冬令营”的形式,分期分批对心理不健康的教师进行特殊的培训。
1.2 继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教师工作条件以及提高教师生活待遇,努力达到巩固教师专业思想和增强教师职业满意感的目的。
1.3 教育主管部门应创设良好的学校心理环境,使教师能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完善学校工作质量评价标准,坚决废止以升学率评价学校业绩的做法。
2 学校切实关心,构建保健平台
2.1 树立民主平等观点。以人本思想为指导,注重感情投资,努力改善干群关系,营造一种互相尊重、平等相待的宽松心理氛围与和谐的人际环境,使教师置身其间能有一种安全感,从而心情舒畅地工作。
2.2 有效释放教师的心理压力。要尽量给每位教师提供外出业务进修的机会,让他们了解更多教改信息,掌握更多教学技巧和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还应当创造条件使每个教师有获得工作上成功的可能。
2.3 合理运用评价和惩处机制。在考核评优和职务晋升中务必做到公正、公开、公平,使之成为激励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动力之一。在处理教师违反校规校纪问题上,既要按“法”办事又要以“情”动人,使这些教师口服心服地认识自己的错误,并能在今后与其他教师一道同心同德地投身于教书育人的工作中。
2.4 尽力解决教师超负荷工作问题。学校要控制教师工作量,要给教师更多的工作灵活度和教学自主权;减少学校内部名目繁多的检查和评比活动。
2.5 广开感情宣泄的渠道。开展各类活动,丰富教师的业余生活,增进教师之间的相互交往,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建立健全教师心理档案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2.6 关心教师的家庭生活。给予他们精神上的关心和经济上的帮助,切实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
3 教师自我调节,形成阳光心态
3.1 通过学习、内省、立志和实践等方法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热爱教育事业和热爱教师职业的感情,严格遵守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注意为人师表,扮演好“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角色,以便能主动驾驭和调节好自己的心态。
3.2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即能用全面、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懂得尊重学生和接纳学生,消除烦躁情绪和过激言行;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改善与学生家长的关系,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
3.3 要有心理保健意识和技巧,要懂得善待自己,学会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既不因他人的评价而影响自己的情绪,也没有必要为取,悦他人而违心行事。遇到心理困扰和挫折时,善于通过宣泄、激励、补偿、转移、升华、暗示等方式疏导自己的不良情绪以减轻心理压力,或化压力为动力以促进本职工作。
3.4 培养养花、书画、集邮、下棋、旅游等多种业余爱好。积极参加各类社交活动,以此舒缓紧张的神经和提升生活质量,让身心得到科学的调节。
3.5 经常锻炼身体,保持身体健康。这一方面有助于促进心理健康,另一方面还能分散对焦虑问题的注意力,提高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