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城乡师资均衡的思考及对策
作者: 王 浩摘要:基础教育发展失衡的现象突出表现在城乡师资队伍的不均衡上。要发挥行政手段的制约作用,建立师资交流机制:发挥经济待遇的杠杆作用,缩小教师收入差距;发挥优惠政策的导向作用,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发挥督导和评估的考核作用。切实强化政府责任。
关键词:城,师资;均衡;对策
中图分类号:G40-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9-145-001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已成为教育改革的热点和难点,引起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当前,基础教育发展失衡的现象突出表现在师资水平上,尤其是城乡师资队伍的不均衡直接影响到国家基础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2020年前分阶段完成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各项资源”“加快薄弱学校改造,着力提高师资水平”“实行县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这为均衡配置教师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构建了宏观政策和制度框架。
一、发挥行政手段的制约作用,建立师资交流机制
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师资队伍的均衡配备是关键。当前我国农村教师流动完全是“一边倒”的局面,即乡村优秀教师往镇里流,镇里优秀教师往县城流,呈现“学而优则城”的态势。为扭转农村教师这种不良流动状况,国家和地方相继出台了一些应对措施,如农村教师进城培训,城市教师支教,教师轮岗计划等,但这些政策措施还远未制度化,实施中也因此而困难重重。事实上,农村教师的单向流动现象背后折射出的实质上是一种深层次的制度的不完善。在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研讨会上,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指出,要统筹城乡、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首先要落实和完善省级统筹、“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教师流动制度就是要求教师在某一学校工作满一定年限后,按照教师管理的制度和法规规定调职到其他学校继续任教。实行教师流动制度。不仅可以解决超编与缺编学校之间编制的平衡,还可以对学校教师队伍在结构上不合理之处进行调整,使其趋于合理;同时还从制度上保证了不同地区、不同基础的学校都有可能“轮流”得到优秀的教师,这是促进区域教师资源优化配置的佳策。
二、发挥经济待遇的杠杆作用,缩小教师收入差距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师的生存状态一直相当“恶劣”:困窘的经济待遇与尴尬的社会地位,艰苦的生活环境与简陋的工作条件,较低的职业幸福感、归属感与疲劳综合征等。最主要的原因是所享有的公共教育资源的份额不等。因此,必须进行制度变革,建立新型的农村教师激励与保障制度。农村教师保障制度主要是物质层面的保障,其核心是财政保障,即要为农村教师生存状态改变和素质提高提供充足的财政支持。要改变现行的教育投资体制,变现行的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教育投资体制为由国家和省区政府统筹的模式,加大中央、省一级政府对教育的投资,以此来保证教师工资的来源,而减少地方政府财政实力对教师收入的影响。要以实施绩效工资为契机,合理统筹,按照“校园环境一样美、教学设施一样全、公用经费一样多、师资素质一样好、管理水平一样高、人民群众一样满意”的总体要求逐步实现同一县(区)内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水平大体平衡。要建立贫困落后地区义务教育教师特殊津贴制度,稳定教师队伍。
三、发挥优惠政策的导向作用,提高农村教师素质
教育行政部门应针对薄弱学校教师素质不高的现状,制定专门政策对其进行培养和培训。对农村边远学校和薄弱学校教师在培训、进修、晋级、评优等方面给予政策性倾斜,促进薄弱学校教师的专业成长。加大农村教师培训力度,开展农村教师全免费培训。在职称评定时,要求申报高级职称和参评骨干教师的人员有一定年限在薄弱学校、农村学校工作的经历。对于部分长期在农村学校工作的骨干教师,职称评定时可给予量化加分等倾斜政策。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促进城乡资源共享。在特定的区域中,将独立的城区学校与农村一个或几个相对薄弱的学校联合起来,把各自的教育教学资源整合在一起,实行发展水平捆绑式评价,构建起“理念共享、资源共享、方法共享、成果共享”的协作机制,建立荣辱共担、优势互补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联合体。通过与重点学校建立一帮一互助关系,与重点学校的骨干教师师徒结对的方式,由重点学校帮助薄弱学校培养、培训骨干教师,合力牵动区域义务教育的发展,对薄弱学校开展有效的教育示范、指导和帮带工作。
四、发挥督导和评估的考核作用,切实强化政府责任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第32条规定,“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均衡配置本行政区域内学校师资力量,组织校长、教师的培训和流动,加强对薄弱学校的建设。”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是政府的责任,原则上学校之间师资配备不应该有过大差距。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在建立和完善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管理体制、促进城乡义务教育整体发展的同时,必须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推进教师资源均衡配置上。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全面摸清本地教师队伍现状,结合学校布局调整,认真制定城乡之间、学校之间教师资源均衡发展的近期工作方案和长远规划。要将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工作纳入对市、县党政领导干部教育工作督导考核指标体系,并作为检验党委、政府教育责任是否到位的重要考核指标,切实加强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督导、考核和评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