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与教师的创造思维的培养
作者: 赵国雨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创造性教育、教师的创造性思维的关系、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所起的作用,及教师的创造性思雏的培养。
关键词:创新教育;教师创造思维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9-147-001
创造是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前提,而创造是离不开人类的创造性思维的。正是由于人的创造性思维,才使今天的世界充满生机和光辉。创造性思维是人的一种独立的思维形式,是人类所特有的,它是人在强烈的创造意识支配下,将大脑中已有的感性和理性知识信息,按科学思路,借助于想象和直觉进行的重建、组合和升华,最终以严密的辩证逻辑所完成的思维活动的过程。可见,人的创造思维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核心。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教育本身要创新,教师和校长更需要有创新意识。教育者能以自身的创新意识、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去感染、带动受教育者。因此,教师首先要具备创造性思维。
一、教师的创造性思维的作用
1 有利于对所传授知识的再创造
在现代教育中,教师不再是传统的“教书匠”角色,不再是一部百科全书或是一个供学生利用的资料库。尽管教师传授的知识经验本身是人类已有的,是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但传授的过程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一个“活”的过程,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刻意求新,要把凝固的文化激活,通过知识的传授,创新文化,激活文化的活力。而且知识只有经过教师的创造性加工,才更有利于被学生接受和再造。
2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思维有了创造性,则会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维,激励学生产生创造的意念,才会对学生发挥出来的创造力感到由衷的喜悦并加以高度赞扬,才会艺术地运用点拨,激励学生以独立的角色、建设性的态度对老师质疑、评论乃至争辩,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发现学生的潜力,捕捉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闪光点,多角度多层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 有利于创造教育教学的艺术
我们知道,教师劳动本就具有极大的创新可能性,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活生生的人,他们的发展既有共性的一面,又千差万别,有不同的个性特征。但中国的教育由于受受统的模式、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学制、统一的课程安排、统一的学习评定的约束,窒息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淹没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性性。而思维具有创造性的教师决不会因循守旧,总是乐于创新,力求使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学生的教育中具有一种生动活泼的、高度灵活的创造性。
4 有利于形成平等的师生关系
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老师,把学生看成是未来的有前途的人才,对所有的学生都一视同仁,给学生以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和自由,给学生提供充分展开想象、联想的时间和空间。能与学生打成一片,把学生看作是一同解决问题的朋友,并不断鼓励学生超越自己。因而具创造性思维的老师与学生建立起的是新型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
二、教师培养创造性思维应注意的问题
1 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
人对外界的信息并不是全盘接受的。外界信息反映于人脑形成认识的过程,有个“同化”过程。而在这个同化过程中,如果新的信息与自己严守的旧观念不能相容,人脑往往习惯于选择与原有意识内容一致或相似的对象进行反映,习惯于接受为自己所认同或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和观点的特性,并且在反映过程中总是按原有的思维框架组织反映,具有强烈的认同性。这样就会影响思维创造性的发展。一个人在思维过程中,之所以敢于怀疑、敢于提出问题,在于他的趋向是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改变原有的观念,使思维和认识经常处于“待变”状态,以在条件具备时改变思维方向,从既有的思维模式和观念中超脱出来。
2 树立正确的创造性思维观
首先,教育工作者应打破对创造性思维的神秘感。创造性思维并不神秘,它是人类思维的一个特点,是人类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人人具有创造性,每个人都可以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进行创造性活动。其次,科学的认识和把握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创造性思维过程是极其复杂的,不同的创造活动中,因任务、目的的不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也呈现出差异。认识和把握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过程,有助于教育工作者澄清认识,理顺思路,积极采取措施,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奠定理论基础。再次,要掌握思维的一些基本方法。不同的思维方法对于思维能力的发展有不同的作用,因此,教师掌握不同的思维方法可以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
3 建构积极的心理状态
首先,教师要有好奇心。好奇心是人们对新奇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积极地去观察世界,展开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因。有了好奇心,教师才会更加热爱生活,兴趣才会更加广泛,能够积极探索,深入思考,使问题得以解次。其次,教师要有热烈的情感。情感是人对事物的一种态度体验,只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产生积极的体验。教师如果对工作有了热情,就会增强其工作的主动性,引发其探究的欲望,焕发创新精神。再次,要养成创造生活的习惯。习惯是经过多次重复而形成固定下来的行为方式,它是驱使自己去完成自动化的倾向。一旦养成创造生活的习惯,思维的创造力就会处于积极的活跃的状态中,就会激出智慧的火花,遇到问题就会迅速地作出判断,并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4 树立科研意识,培养科研能力
创新教育着眼于学生主体的构建和培养,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成为自身发展的主人,能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单纯地咀嚼教材和教参。要不断地进行学术探讨,掌握学科的前沿信息,把新的科研成果提供给学生。因此,具有较高的科研能力是思维创造力的不竭的源泉和活力所在。另一方面,只有提高了教育科研能力,才能把丰富的教学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再用于指导实践,从而使自己的创造思维能力更开放、更具有发展前途。可见,只有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教师具备了创造性思维才能使创新教育得以落实,得以展开,得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