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散打运动员肺通气机能的实验研究
作者: 徐 苗 高新友摘要:通过对男子散打运动员和普通男子大学生递增负荷运动过程中肺通气机能变化特征的研究,旨在探讨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肺通气机能的适应性变化特征及其可能的机理。
关键词:散打;潮气量;呼吸频率;肺通气量
中图分类号:F1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9-164-002
本研究通过观察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和普通男子大学生递增负荷过程中肺通气机能的变化,旨在探讨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肺通气机能的适应性变化特征及其可能的机理,为评价运动训练效果,实施运动选材等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实验组为西安体育学院散打队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对照组为西安体育学院人文系普通男子大学生。受试者身体健康,无既往病史。一般身体特征见表1。
1.2 实验方法:受试者佩戴呼吸面罩和心率表静坐于功率自行车上,待安静后,测定安静状态下气体代谢和心率;然后在功率自行车上完成递增负荷运动。运动负荷从50W开始,转速为60r/min,每级负荷持续1min;之后,每增加40W为下一级负荷,直至力竭。
1.3测试指标:VE02、VE、TV、RR、HR。
1.4 数据处理:所有实验数据利用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
2 实验结果
递增负荷运动过程中两组受试者肺通气指标变化特征(见表2)
2.1 呼吸深度
安静时,实验组TV大于对照组;第一级负荷运动过程中,实验组TV增加幅度大于对照组;之后,两组受试者TV随负荷增加而增加,但实验组TV绝对值始终高于对照组;运动结束时,实验组TV较安静时增加1.9倍,而对照组增加到1.79倍。
2.2 呼吸频率
运动过程中两组受试者RR均随负荷的递增而增加,对照组于同级负荷时RR均大于实验组;运动结束时实验组RR绝对值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最后一级负荷运动时。对照组RR较前一级负荷末增长15%,而实验组仅为1 1%。
2.3 肺通气
安静时,实验组VE略大于对照组(P>0.05);第一级负荷运动时,实验组VE增加幅度小于对照组;之后两组受试者VE均随运动负荷的递增而增加;最后一级负荷运动时,实验组VE较前一级负荷增长幅度小于对照组,但VE绝对值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
2.4 氧通气当量
安静时,实验组VE02略小于对照组(P>0.05);运动过程中实验组VE02于相同负荷运动时均小于对照组。第1级负荷运动时,实验组VE02较安静时下降幅度小于对照组;之后,两组受试者VE02随运动负荷的递增而逐渐增加,最后一级负荷运动时,对照组VE02较前一级负荷有所增加,而实验组VE02却呈稳定状态。
3 讨论
运动过程中肺通气机能的变化反映了机体对运动刺激的应激性特点及其适应能力,是通气机能水平及其特征的表现,与其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以及对内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等因素有关。
研究发现,呼吸深度及呼吸频率是决定肺通气量的内在因素,而深度与频率的变化及其匹配能力则是决定其通气效率的关键所在。运动过程中VE02的大小及其变化与肺泡通气量以及通气,血流比值等因素有关。此时,肺通气机能的变化主要依赖皮质一交感神经系统及本体感受性反射活动的调节。因此,运动开始阶段实验组通气机能的变化与其良好的神经调节以及较好心肺耦联等因素有关。
4 结论
4.1 递增负荷运动过程中,实验组TV增长速度及绝对值始终大于对照组;
4.2 散打运动员具有较高的通气效率和通气储备;
4.3散打运动员良好的通气机能与其良好的神经、体液调节以及较高的耐酸性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