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缺失及对策

作者: 周玉琴

摘 要:朗读是听读活动中最重要的教学形式,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也是语文教学的第一学法。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仍存在着不重视朗读的现象。针对这一现状,笔者结合自身的实践,结合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实例,重点阐述如何加强朗读。

关键词:朗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0-004-002

朗读是听读活动中最重要的教学形式,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也是语文教学的第一学法。正如当代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所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读是学生理解课文,培养学生语感能力,领会作者感情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一直存在着不重视朗读的现象,校园里已经很难听到琅琅的读书声了。偶尔的课堂朗读也变成了凑时间的替代品、为了丰富教学方法而采用的点缀,或是为了听课需要而制造声势的工具,朗读教学现状堪忧。

一、朗读时间不充分

“学生入门在读书,学生入境也在读书”,朗读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也许是迫于考试的压力以及认识上的不足,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们神采飞扬、声情并茂的朗读越来越少。课堂上,我们常常以分析代替朗读,以练习代替朗读,以默读速读代替朗读。一节课45分钟,学生用于朗读的时间可能还不到5分钟,朗读教学往往来去匆匆。如:要求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读准生字词语,但实际上有部分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示意学生停下随即转入下一个环节,朗读成了阅读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

二、朗读目的不明确

对于朗读,教师读前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和朗读目标,读中没有具体的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老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如:

老师:今天我们将一起欣赏余光中所写的一首饱含游子思乡之情的诗歌《乡愁》,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诗歌。

(学生自由朗读)

老师:再请两位同学来朗读。

(选择两位同学朗读)

老师:读得很熟练。下面我们齐读一遍。

学生在教师的要求下,完成了对课文的朗读。表面上看,学生的朗读能力在加强,形式也多种多样,但一遍又一遍地朗读的结果,最终只是强化了学生的记忆,对余光中的思乡爱国之情没有丝毫的触及,天马行空的朗读方式并不能使学生感受到文本的神韵。读在语文学习中的确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但这种“读”恰似“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这样的朗读往往事倍功半。

三、朗读情境不充实

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理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有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殊不知学生的情感固然丰富,但是需要慢慢的酝酿,再通过一个个触发点才能激发出来,光靠纯粹的朗读技巧是无法读出感情的。只有给学生设置晗如其分的情境,才能使学生人情人境,读懂文章,读懂作者,读出感情。笔者在执教《记承天寺夜游》时,在朗读过程中,注重朗读情境的渲染,有轻松优雅的背景音乐,也有隐约的竹林、朦胧夜景等画面,学生情不自禁进人情境之中,既领略到文中月色的自然之美,又感受到了作者在逆境中自我排遣、豁达乐观的特殊心境。

四、教师范读不到位

范读是朗读指导中最原始、最朴实、最有效的手段。但是因为电教教学的普及,以往教师的范读往往被“机器”所代替,学生接受的是录音机标准的、生硬的普通话训练,而自身的情感参与未能启动。正是由于缺乏教师声情并茂的示范,究竟怎么读,学生还是一头雾水。另外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开始重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且出现了将学习主体陛绝对化的倾向,具体到朗读教学中,教师范读这—传统的诵读法越来越遭到冷落,甚至有被柬之高阁的危险。

五、朗读的指导不科学

学生朗读水平不高的直接原因就是缺乏科学的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面的技巧,不重语言环境中的内涵。教师的指导大多机械化,操作方法单调,过于呆板,缺乏针对性,与教学内容脱节。有的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某某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或者“把xxx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不能融理解、感悟于一体。有的教师索性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哪个字词要重读或轻读,哪几个句子要速读或慢读,而忽略了朗读表隋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另外,在读长句、读排比句时该怎样换气,怎样停顿,教师几乎不作任何指导。

“情以文生,文亦以生情,文以引声,声亦足以引文,循环互发,油然不能自已。”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朗读效果的好坏不仅影响到教师课堂教学的效果。而且也影响着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有效地朗读教学,引领学生领会文本的内涵,感受文章的韵味,体会文中的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增强对语言艺术的欣赏能力。余映潮老师认为:课堂上的朗读,小而言之,是培养语感、积累语言的极为重要的正确的途径;大而言之,是教学改革和教师水平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培养文明的高素质人才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重视朗读教学。

一、保证时间,让朗读教学更为有效

读书,就要强调“读”,否则,还叫什么读书!语文课,就其本质而言,就是读书课。语文的手段最主要是朗读,语文实践最重要的也是朗读。因此,教师要尽量去掉繁琐的讲解,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朗读,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匆匆而过,草草收兵。在初步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韵。余映潮老师说:“非朗读不足以体会文章的铿锵之美,音乐之美;非朗读不足以体会文章的起承转合,急迫舒缓……”通观余老师的课例,我们可以发现,基本上每堂课都有充分的朗读时间,在读中品,在读中悟。看来,语文课堂只有抓住了朗读,才算抓住了语文教学的要害。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让朗读成为语文教学的常态,而非偶尔为之的点缀或过渡。

二、明确目标,让朗读教学更有收获

朗读不是乱读、滥读,不能成为一种放羊式的无收获的朗读。朗读前应给学生一定的要求或目标。在学生初读前,教师可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通读顺课文。也可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有目的地去朗读,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对于美读,不仅要求学生读准语音、节奏和语调,还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语言气势,并把握好朗读的速度。这样,学生才能进入语境,

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笔者执教《黄河颂》时,就是让学生反反复复地朗读,而每次朗读都提出不同的要求与目的,学生并没有对反复的朗读感到厌倦,他们读得一次比一次有力,一次比一次激情,每一次朗读都获得一种情感体验。

三、创设情境,让朗读教学更有韵味

创设情境的朗读能帮助学生深刻体悟文章抒发的鲜明独特的思想感情。在朗读时,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渲染氛围,引领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之中。学生在情境中朗读课文时,一方面把书面语言还原为口头语言,作者的语言就好像成了读者自己的语言,另一方面,学生的头脑会连续再现文章的抒情载体——艺术形象,感受到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产生强烈的共鸣。

以《安塞腰鼓》教学为例,如果没有亲眼见过、亲耳听过,是无法体会那“原始生命”的厚重的。教者首先借助多媒体让学生亲眼目睹忘情的狂舞,亲耳感受沸腾的鼓声,学生被带到了那时、那地,感受了“那么一股劲”,激起朗读的热情。学生就是在自己激情荡漾的琅琅书声中深刻领略到文字背后激昂的气势和蓬勃的生命力。

四、重视范读,让朗读教学更有魅力

于漪老师在《往事依依》中回忆到:“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正是老师恰到好处的范读,把课文中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像溪水一样流入学生的心田并诱发他们的情感。所以,教学中我们都要优美的范读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语言,身体力行的指导美读。湖北省的华清老师在教读《沁园春·雪》时,在语言细节方面的示范朗读起到了点拨、引领的良好作用。

师:……老师也想试一试,我想把“冰封”、“雪飘”读得不一样。

(师读,生鼓掌)

师:谢谢,大家听出有什么不一样吗?为什么?

生:“冰封”读得很干脆,读“雪飘”时声音就上扬了,我觉得表现了这两个词不一样的状态——静一动。

师:好。你很会听。那大家一起来试试,体会用声音来表现画面的感觉。

华清老师就是通过优秀的示范让学生模仿,从而达到更好的朗读效果。

五、加强指导,让朗读教学更有活力

古往今来,教师“指导者”的角色并没有改变,在朗读教学中更要突出教师的指导作用,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才能更加准确的把握作品的基凋和情感。教师在进行朗读时,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文本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要给学生讲清朗读要领,让学生领悟“重音、停顿、节奏、抑扬顿挫”等朗读技巧的实际应用,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朗读作用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朱自清的《春》,一幅“春风图”写出了春风温暖、柔和的特点,而春风的这一特点,又是通过触觉、嗅觉、听觉表现出来的。这一幅充满春天气息、充满春的活力的画面,需要深情的朗读才能在学生眼前凸现出来。老师在朗读指导时就要提醒学生不仅要注意停顿、速度、节奏,更要注意语调、语气。如“母亲的手”、“抚摸”要语重而深情,令人觉得温煦而舒坦;又如“泥土气”、“青草味儿”、“花的香”、“酝酿”读重音,给人以嗅觉上的美感;“清脆”、“宛转”、“应和”、“嘹亮”读重音,使人感到耳畔似乎响起一支充满青春活力的春天交响曲。风是无形的,但作者笔下的春风却是有形、有色、有味、有情、有感的,而这些,多读几遍,自然能读出昧来。

“教学千法读为先”,愿我们的语文课尽快“读”起来,全面“读”出来,把新课程标准中对朗读教学的要求落到实处,让我们的语文课堂重新响起琅琅的读书声!

参考文献:

[1]张贤臣在“浅斟低唱”中感知语言,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9年第12期

[2]刘占泉.谈诵读技能的运用,中学语文教与学,20lO年第3期

[3]李文娟初中语文课堂中朗读教学的城乡差异及对策,2010年第三期

[4]蒋梦香钱梦龙、余映潮教学模式反观,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9年第10期

[5]刘方读你千遍也不厌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8年第四期

[6]余映潮.要切实研究初中语文朗读教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