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无意注意课堂事半功倍
作者: 嵇成江摘 要:心理学上把注意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而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无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人们被事物吸引,且心理活动会高度集中某一事物上,这样有利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提高办事效率,倘若课堂教学中能巧妙运用,就会事半功倍。
关键词:无意注意;课堂教学;提高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0-006-001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如果不善于把握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就无法较好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因此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教学成绩的重要方法之一。
一、注意分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无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在许多情况下,人们无目的地被事物吸引住了,心里活动不知不觉地指向和集中在某一事物上,而同时避开其他的事物。这种无意注意有利于人们正确地认识事物,提高办事效率,引起无意注意有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因素。从客观方面讲,有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如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刺激物的活动变化、刺激物的新异性;从主观方面讲,人的需要、情感、兴趣和精神状态都会引起无意注意。根据注意的规律,中学生的注意力一般保持在15-20分钟,而一堂课是45分钟,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特别是一堂课的开始和中间时,要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同时由于传统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习惯于满堂灌,一讲到底,一堂课下来,教师声嘶力竭,气喘吁吁,而学生昏昏欲睡,死气沉沉,所获不多,因此常令教师有恨铁不成钢之感,大呼学生之不可救药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新教学理念,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巧用无意注意,提高课堂效率,那么,如何利用无意注意,提高课堂效率呢?
二、运用语言技巧,引起无意注意,提高课堂效率
语言是进行思想交流的工具,也是教师教学和引起学生无意注意的重要工具。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的语言艺术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教学语言水平高,语言准确精炼,严谨流畅,幽默含蓄,会深深地吸引学生。因此教师在讲课时,既要注意语言表达的科学性、思想性、教育性,又要注意语速的快慢、声音的强弱、音调的变化等。例如,在讲重点问题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放慢语速,加强语音,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在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教师可以通过突然沉默或变换语调来提醒学生注意,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三、利用现代教学媒体进行教学。使教学生动、形象、感染力强,从而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
多媒体教学克服了教学模式中的枯燥无味,它将各种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抽象的、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为形象的、有趣的、可视的、可听的动感内容,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在无形之中把视觉、听觉等调动起来,集中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
四、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调动无意注意,提高课堂效率
所谓创设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与课堂教学有关的情境,使学生处于特定情境之中,获得表象,从而自然感悟其中的情与理。在传统教学中,老师只是一味地说教,容易使学生厌倦,影响教学效果。而在现代教学条件下,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创设各种情境,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激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从而真正实现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和思想目标的统一。例如,笔者在讲“与法同行”时,让学生设立模拟法庭,学生兴趣很高,注意力高度集中起来,踊跃参加,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了相关法律知识,增强了法制观念。
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实际材料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提高课堂效率
学生并不是对思想品德课不感兴趣,而是纯粹的思想品德理论容易使学生感到厌倦,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注意贴近学生生活,选取典型性时代性强的材料,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促使其思考问题,提高课堂效率。
六、巧用突出事件,转移学生注意,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在每节课之前都会精心准备,仔细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但千虑难免一失,总有些突出事件无法预料。一旦遇到突出事件,学生的注意力会马上转移,如果教师处理不当,会打乱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教学效果。当然,如能巧妙利用,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例如,一次思想品德课上,我正在讲“保护环境”内容时,一学生上一节美术课用的颜料瓶不小心碰倒掉到了地上,声音特别大,颜料洒满一地,学生哄堂大笑,注意力立即转移过去。这时我不慌不忙地说:颜料瓶从桌上掉到地上,污染了环境,这正说明了保护环境,我们时时有责,当然,这位学生不是故意的。巧妙地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来。
总之,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无意注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有意注意,而应把两方面结合起来,真正全面提高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