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的家园 迷离的梦幻
作者: 于 光摘 要:桃花源是作者内心思想的折射,是理想与现实矛盾的产物,是心灵深处的向往追求,是明知不可实现的却又痴痴期盼的一声叹息。桃花源是他温馨的家园,也是他迷离的梦幻。
关键词:理想;温馨;梦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0-014-001
陶渊明生于官宦之家,兼怀济世之心,当他人官场发现强权当道,污浊不堪,想扭转乾坤,却处处碰壁,他倍感世态炎凉、心灰意冷。既不能兼济天下,就只能挂印辞官,独善其身,将自己抽离这个现实社会,以自然作为自己的精神归宿。千古传颂的名篇《桃花源记》也由此诞生,作品中他所描绘的“桃花源”成了后世一种理想境界的代称。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构建的理想社会有其深远的思想渊源和社会背景。陶渊明出生官宦家,他的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卓著,官至大司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家境式微后寓居外祖父孟嘉家中,外祖父也是当世名流,藏书甚丰,使他得以遍阅群书,陶渊明学贯《六经》,又饱览《老子》《庄子》,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儒家思想是青少年时期陶渊明的主导思想。他怀“兼济天下”之心步人仕途,然在当时的社会,突出门第观念,等级森严,庶族和士族是难逾越的鸿沟,官场相互倾轧,政权更迭,陶渊明空有宏图之志,难有用武之地,兼及连年杀伐,人心思定,此时的陶渊明老、庄思想占据上风,归隐田园,追求淡泊、超然成了他水到渠成的选择。
退隐是陶渊明的选择,而这种选择又有些无可奈何。对现实社会的不满而又无力改变的心情使他只能将希望寄托在“手制的偶像”中。《桃花源记》描绘了他理想中的社会,充满了温馨、祥和,重点从三个方面加以展示:
一是自然之美。“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使人顿时联想到《诗经》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描绘的美景,碧叶翠草绿欲滴,桃红花艳香正浓,行走其间,踏一路云霞,嗅缕缕清香,观桃花在风中飘旋轻舞,怎能不留恋往返?莫停留好奇的脚步,芳草尽处有胜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宽阔平整的土地,整齐的房子,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桑肥竹茂,一派美丽的田园风光!
二是桃花源静谧祥和之美。“鸡犬相闻”以动写静,衬托了桃花源的静谧,和现实社会杀伐之声,“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虽鸡狗不得宁焉”形成鲜明的对比;“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桃花源中的人忙着耕种,洋溢着劳动的喜悦,没有“苛政猛于虎”的悲苦,更没有“家田输税尽”的凄凉!“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孩子的脸上都绽出笑容,尽享生活的甜美。使人自然想到《大道之行》“使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在桃花源,一切不是自然的展现吗?
三是桃花源人情之美。见到渔人,“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短短几句就把桃花源中人热情好客、民风的淳朴的特点鲜活地表想出来。
桃花源中人为什么能在乱中如此安逸幸福?玄机尽在和渔人简短的对话中。“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一句话揭示了人民对战乱的厌恶,祈求幸福、祥和的愿望!后世“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就是心声的表露!“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道出了桃花源幸福的真谛,也表达了作者理想的意愿: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
然而,理想只是存在于作者心中,只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意愿,甚至在“望”的甜蜜中都难以掩抑内心的迷茫,陶渊明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因此在本文中充满了迷幻的色彩。
一、渔人进入桃花源富有传奇色彩。“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即以捕鱼为业,志在鱼,养家糊口,应熟知河道和鱼讯,何以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一个“忽”字写出桃花林来的奇异,仿佛桃花林突如天降;“中无杂树”,更显怪异,是仙境?是人为?自然断无此等造化!自秦至晋,绵延数百年,竟无人知晓,又是不是神奇?渔人不计后果贸然而人,是否称得上奇人?“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先世何以发现洞天福地?
二、田块格局、衣着装束亦真亦幻。渔人进入桃花源,见“阡陌交通”,从现象上看是田间小路交错相通,便于耕种,也确实如此,而从本质上却透露出自秦以来的土地分配制度,为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商鞅力主“废井田,开阡陌”,使耕者有其田,看似简单的“阡陌交通”却寓含着陶渊明的理想。而汉晋时期,土地被贵族倾吞,佃民赋税极重,但田地的格局和秦大体一致,然表象的相似,难掩实质的不同,这就使桃花源给人亦真亦幻的感觉。自秦至晋,历经六百年,虽皆以汉族为主体,然政权更迭,社会时尚,审美的改变,民族的融合,服装必然带有时代的标记,“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更令人如入梦幻一般,其实这是陶渊明思想的坚守,是古风下是原始村社的风貌和原始文明的图景,它是陶渊明心中所追求的史前时代无阶级、无剥削、结绳而治的古老原始文明,即所谓“傲然自足,抱朴含真”的无君无赋税的社会的信念的坚守,是老庄哲学思想的再现。渔人所见,倍感亲切,现实与历史交融,亦真亦幻,给桃花源蒙上一层迷幻的色彩。
三、标志尽失,寻而未果更把迷幻推向极致。桃花源中人与世隔绝六百年,且不复出焉,渔人既逗留数日,并且又处处志之,当说印象十分深刻,小溪是存在的,溪流的方向不会改变,成片的桃林不会消失,为何标记全失以致迷路?刘子骥,现实中的名人,他的出现,让桃花源那么真实的又现于人们的希望,何以在欣然规往之际,又患病身亡?莫非那里只是心灵的安息地?“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又被尘封在记忆的深处,成为千百年来精神的向往和理想的代称。
综上所述,桃花源是作者理想与现实矛盾的产物,是心灵深处的向往追求,是明知不可实现的却叉痴痴期盼的一声叹息。也因此决定桃花源是他温馨的家园,也是他迷离的梦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