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地取材,让学生充分发展
作者: 吴 刚摘 要:运用校园环境资源,进行写生线造型教学,教室静物的就地取材,体现“教学即生活”,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学习,让学生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
关键词:静物写生;观察体验;写生表现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0-021-001
线造型作为初中美术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是美术入门的基础,也是普及美术知识和提高学习兴趣的主要手段。有些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资源,甚至连每学期应有的写生课也变成多媒体图片的“准写生”课,这将阻断中学生应有的思维方式和感性引发,学生无法观察和体会自然。尽管有些课结构紧凑且效果优良,但对于艺术教育这无疑是杀鸡取卵。在教学中本人通过实践,觉得初中美术教学中线造型应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开发潜在资源,循序渐进,求同存异地进行教学。防止学生出现“千人一画”的刻板的效果和“放羊无效”的结果。在传统教学中初中美术线描多采用临摹。出示教师范画,这样做虽然学生掌握的快且牢固,但长此以往,会造成学生创造力和观察能力衰退,依赖别人已有的东西,造成线造型公式化。教师的示范很重要,但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去分析、去表现更重要。应提高学生线造型的主创性和兴趣。
初中美术造型表现七年级主要体现在静物线造型上。观察是线造型的生命和最主要的手段。线描写生的首要任务是观察,中学生往往不习惯使用自己眼睛去看,有的甚至将物象程式化、符号化。因此我在示范时引导学生真正地用心观察静物,运用直觉形象、空间化、具体化的模式去体会。由于眼内物像较多,学生以某一物(笤帚或投影仪)或能清晰看清全貌的物象为主体物,再以旁边的物象为陪衬物,后面的物象为背景物的“三体画法”,进行立体化、多层次的方式理解写生。即“近景、中景、远景”。在现实生活中,线条是用来表达生活中相对细长形象的抽象方式,房间的竖直墙角和透视的延伸,它都具有丰简、粗细、浓淡、轻重的变化,在示范中可边画边提示。尽管为线描写生,但在运用线条时要运用各种几何形体的特征去归纳自然界中千变万化的物体。
但在表现中,由于中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观察表现能力较弱,学生对树木的体积特征,不知如何表现。有的同学把主体物画得贴在墙上,与后面的物象糊在一起,所以应更多地鼓励学生敢于对主体物象的细部,进行大胆“刻画”,如果刻画不够细致,也要比衬托物详细,以拉开距离,形成美感。在写生过程中,因为人的视觉习惯往往只注意单个物体,不太注意物体之间的关系,以致物象间缺少联系,应防止出现象平面导游图“东一堆,西一堆”的现象。
观察技巧包括比例、角度、透视、轮廓等,由于对象是初中生,学生已具初步认识事物及其审美属性的能力,但仍很难一下子理解线造型的作用究竟是什么?面对课本范画和图片,总是认为仅仅是绘画的方法和手段,就好像面前的物件是临摹的对象一样。一旦遇到真实的静物,不知从哪下手,甚至吓退了一些对美术有兴趣的学生,把写生当成高不可攀的事情。改变学生对自然景观和图片的不同认识,引导学生从最基本的东西抓起,逐步提高学生线造型能力和美术素养。
苏教版七年级上学期的第二课即为绘画课——身边的物品,其中主要和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线造型,记录生活的一份亲切,让初中生体验到美的愉悦。但除了课上介绍一些静物题材的素描作为欣赏外,应把主要的时间引导学生亲自去体验生活中的静物美。虽然初中生有些素描作业生动逼真,也有一定分析注解体积和明暗的能力,但过于专业的训练还是使学生有压力。所以我并未以步骤和具体写生方法作为教学的重点。而把大家的目光集中到教室中的静物,(由于没有专门的素描教室,即使有也不大可能摆出静物组合把全班近50名学生分组进行写生)我采用在教室里现场写生完成线造型教学。教室内的物品有讲台、黑板、门、公告栏、饮水机、鸡毛掸子、水桶、笤帚、椅子、悬挂式电视机和投影仪等,我根据班级情况进行现场分组,教室四个角落各放置一组静物:
前靠门:椅子、水桶、长柄鸡毛掸子(倚门或墙角线)
后靠门:笤帚、簸箕、方凳(倚着窗帘或门)
前靠墙:饮水机、桌子、饮水机、公告栏(倚黑板边沿线)
后靠墙:角柜、扫把、饮水桶等(倚窗帘或墙角线)
教室里坐在四个角落位置的同学就近原则(以能清晰看见为准)进行写生座位,可局部微调,这样既体现平等,又方便现场教学示范。其他剩下同学以教室前面内侧的悬挂式电视、投影仪或黑板墙角线为静物组合进行写生,(注:这组静物因为仰视,全班每个同学都可进行,且位置不变,可长期观察体会)。在简单介绍注意事项及写生分组结束后,我采用写生示范,让学生认识到线条写生很有趣也很精彩。初学线造型静物时,有些同学会过高地要求自己,希望自己画的形体很准确,线条很流畅,但当画面效果不理想时,又容易失去继续作画的信心。在静物组合写生中,因为面对的是未经过训练的初中生,短短的两节课是无法面面俱到的,因为在画墙角、黑板、桌子等物横向轮廓线会因透视原因产生倾角,但竖直线不变,所以我在教学中强调竖直线的运用和重要性,事实证明,大多数学生能通过理解完成静物基本竖直稳定的效果。
另外在写生过程中强调主次关系,对主体物能进行详细观察和表现,而陪衬物则要概括,甚至有些物象要“视而不见”,使学生认识到构图的重要性,在相对短的时间里,(我示范为10分钟,学生作画为30分钟,)描绘物像即使在比例和透视结构方面不够准确,但仍然能够被承认和欣赏,对于初中生的线描作品也是正常的。那些“不准确的地方”还会增添几分生活和自然的感觉。这样就避免了“千人一厕”的结果,学生在观察中体会,既锻炼技能,培养了兴趣,又陶冶了情操。
在进行现有校园环境资源的教学运用中,需要我们更加恰当地理解美术线造型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教育即生活”。校内的学校课程资源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一部分,可以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让学生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