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作者: 钱 敏摘 要:如何让学生的问题意识得以表露和发展呢?我认为首先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形成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变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从感情上缩短与学生的距离;其次要营造平等、轻松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
关键词:教育;思维能力;问题;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0-030-001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新课改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这都体现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没有问题意识,一切创造性活动将无从谈起。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学会开展“问题教学”,即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独立地和合作地进行探索,发现和体会,并在探索过程中有效地解决问题并不断萌生新的问题。通过这种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让学生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从而增强思考力、判断力和创造力。本文就思想政治课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尊重学生,营造“民主”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敢问
传统的教育模式是教师处于绝对的权威,我上课你听课,我问你答,我主动你被动。在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只能跟着老师转,没有独立思考的余地,导致学生很少提出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少了,并不说明没有问题可提。实际上中学生正处于多疑时期,对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会感到好奇、新鲜,总想问一个“为什么”,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如何让学生的问题意识得以表露和发展呢?我认为首先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形成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变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从感情上缩短与学生的距离;其次要营造平等、轻松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树立“言者无畏”意识,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对于学生提出的很有个性的问题,即使是一些不应疑而疑的问题,只要言之有理,教师首先应该加以肯定,然后引导学生正确思维。当学生提出敏感问题或思维钻牛角尖时,切忌讽刺、挖苦、指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极思考问题,开启问题意识的大门。
二、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要问
“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是创造的动力、成功的先导。有了必趣,才会勤奋努力,才能克服一切障碍,才会有创新的意识和欲望。从心理学角度讲,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它推动着学生去探求知识,使学生产生学习需要和强烈的求知欲。从教学实践上看也是如此,没有学习的兴趣,就没有学习的自觉性,也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因此,教师可以利用社会热点和周边生活事例与教材结合,将课堂搬进社会,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教材中的活动建议,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观、社会服务等活动,还可以利用电视、报刊等新闻传播媒介增强教学效果。另外,一个别开生面的导入、一句幽默诙谐的语言、一幅惟妙惟肖的图画、一段充满激情的讲解、一道耐人寻味的答题……都会诱发学生细致地观察、独立地思考、深入地分析、广阔地想象,在这些基础上置疑启发。便可大大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会问
“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以渔。”要使学生会问,关键在于掌握提问的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高提问水平,为学生提问做榜样,使学生从教师提问中学到质疑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科学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多角度思维,有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一般而言,问题情境的创设一定要有知识性、趣味性和科学性,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积极地进行思维活动,培养打破常规、勇于进取的精神,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我在讲关爱集体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都说人多力量大、众人拾柴火焰高,那怎么来理解一个和尚有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有同学说一个和尚是没办法,有的说三个人懒惰,有的说三个人不齐心,经过热烈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只有团结的集体才会有无穷的力量。
实践证明,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讨论,使学生在思维的宽阔多行道上思考并解决问题,对增强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非常有效的。当然,提问质量的高低有个过程,不能一下子就指望学生提出的问题个个都是有思考价值的。教师应该启发学生联系社会热点、思想上的疑点,同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结合起来进行思考,从而发现高质量的问题。
四、合理安排,使学生解问
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是教学目的,也是教学手段。解决问题才是课堂的主要内容。作为教师首先必须给足学生时间充分思考,促进思维的发展。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人的思维是有间断性和跳跃性的。留给充分的时间,才有利于思维高潮的出现,才符合学生边学边想,先想后说,想好了才能说好的思维规律。要保证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主权。其次要创设真理辨析的课堂。教育不在于告诉学生一个真理,而是善于教会学生怎样去发现真理。学生缺少的不是语言能力而是思想。没有怀疑和批判的思想,就没有创造。因此在课堂上应该尽量把思考、发现和批判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灵性地感悟,乐此不疲地探索,充满激情地创造,从而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自主地解决问题。组织学生辩论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例如教材在讲“对外开放”时提到在国产汽车如何发展的问题上有两种观点:观点一,应该坚持独立自主,自创品牌。观点二,应该坚持对外开放,全面引进。学生看了这两种观点后便开始争论不休,有的认为要独立自主发展民族经济,有的认为要全面引进赶超世界水平。实际上“要不要实行对外开放”就作为一个问题由学生提出并摆在师生面前,要我们去解决。这时我们就组织学生辩论,正反双方引经据典,各不相让。经过激烈争论,教师点评,双方统一认识:必须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同时又必须打开大门搞建设,把对内搞活和对外开放结合起来。这样的辩论既培养了学生的辩论思维能力和多向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参与热情,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圆满地解决了问题。
因此,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