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生态课堂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作者: 曹金仙

摘 要:创新思维能力是提高社会实践能力的基础,是开发人的潜能的需要。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对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变,能力向素质的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笔者认为,要构建生态课堂,利用体育学科自身的特点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创新思维;要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注重思维方法的引导;激发学生求知欲。

关键词:构建;生态课堂;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 63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0-051-001

创新思维能力是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根本保证。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对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变,能力向素质的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要构建生态课堂,重构教育理念、师生关系、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真正体现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展现个性,培养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锻造创新人格。具体讲,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改变说教者的形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允许学生提“怪”问题,鼓励学生在现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自主探索,调动他们的想象,引导他们大胆发言,创新地解决问题,尊重学生在学习中闪现出来的创造性想法和行动。让学生自由想象、讨论与合作,在求同求异中发挥学生的想象。创新离不开求异,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式,多角度思考问题,才可能激发学生的创造个性。教师要善待他们对自己权威的侵犯,并给他们以肯定和欣赏,鼓励他们保持这种求异创新的思维品质。

二、教学中要注重思维方法的引导

实践证明,只有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认真锻炼,勤于思考,才能很好地激发创造性思维,学到更多的知识。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着眼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做到以下三点:

1.激发学习体育兴趣,培养学生动脑习惯

动脑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因此,为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应激发学生对所学技术动作产生浓厚的兴趣。一方面,教学内容应力求做到“少而精”,使学生有强烈的学习和参与的欲望。尤其在讲解所学内容的动作要领、学习要点、注意事项时,要简明扼要,尽可能留出较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体验、思考,让他们发现并提出问题,引导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观察后说说动作的过程、动作的路线,通过模仿讲讲做动作时的感受和体会,并让学生自觉运用这些方法来观察、分析、解决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

2.挖掘体育教材精华,培养学生非逻辑思维能力

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过程中,同时还要注意非逻辑思维能力(直觉思维、灵感思维、形象思维)的培养。因为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技术动作,都有其科学性和思想性,都蕴涵着丰富的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精华。老师必须善于挖掘这些思想精华,潜移默化地训练学生的思维,如形象思维、联想思维、直觉思维、想象思维、发散思维等等。

3.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技术已逐渐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多媒体技术作为现代的课堂教学手段之一,促使体育课堂教学方式向交互式、个性化、大容量的方向发展,为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展示广阔的空间。这些手段的利用,让更多的学生拓展思维,为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培养创造大量机会,有利于提高技术动作的质量,有利于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效率。

三、课堂讨论中注重激发学生求知欲

课堂讨论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获取知识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必要条件。人的创造性思维是在思想火花不断碰撞中形成的。体育教学内容繁多、形式多样、挑战性强,能充分满足青少年好奇、探究、创新的心理需要。多年的教学实践也告诉我们,创新意识的产生,最基本的要求是思维的活跃性。而学生思维的活跃有赖于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和谐、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讨论式教学可使学生们始终保持新鲜感,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巩固以前所学知识,激发学生求知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既可以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掌握集思广益形成自己观点的技巧和方法,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其批判性思维能力。为此老师必须注意以下三点:

1.提前布置下节课练习内容

老师应在前一节课先将练习的主要内容告诉学生,让学生在课余查阅有关资料,为讨论做好充分准备。了解所练体育项目的重点和难点、练习手段和方法,课中让学生结合教师的教法手段,选择切合本人实际的练习手段,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教师指令与本人选择有机结合,增加学生练习的“自主权”。

2.营造和谐的课堂讨论气氛

和谐的讨论气氛可以使创造性思维得以充分发挥。在讨论练习时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和启发学生去“想一想”“练一练”“问一问”“试一试”,力求在讨论中自己解决问题。

3.重视学生个性发展

体育教学中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原则。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需要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并为其创造独立练习、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曾谆谆告诫我们:“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生命。”在体育课堂中,要构建生态课堂,利用体育学科自身的特点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创新思维,要尊重学生个性、注重思维方法的引导、激发学生求知欲。每一堂课都将能成为一次美好的生命体验,就能完成对人文精神的建构。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全员培训教材编写组,现代教育教学理论选讲

[3]顾 琳.信息技术课堂呼唤对生命的尊重,基础教育杂志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