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情境式作业设计的策略初探

作者: 吴建英

摘 要: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生长性的延伸,是对课程意义重建与提升的建构过程。但传统作业内容封闭僵化,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因此历史与社会作业的设计应从人的发展需要出发,设置开放性的情景式作业,目的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性交给学生,尽量让学生自己去构建知识体系,去发现、探索、创新,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笔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番策略探究:以时事、生活、漫画和角色模拟等为依托设计了作业。

关键词:情景;作业设计;策略初探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0-052-003

一、问题提出

在长期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历史与社会作业存在很多问题:1、作业内容封闭僵化,仅局限于学科知识的范围,有时甚至脱离学生实际生活和社会生活;2、历史与社会学科常常被视为一门“副”课,所布置的作业更是得不到学生积极的响应;3、作业设计方法、手段、技术单一,注重作业程式规范统一,强调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4、作业的评价忽视了对人发展的教育激励功能。我对自己任教的班级(共145人)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喜欢现行历史与社会作业模式的同学约占12%,认为做作业能获得外界肯定和体验成功的约占10%,认为现行作业能有助于自身发展的约占15%。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的:“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寻真理的欲望。”显然传统型作业冷落了对正在蓬勃发展的年轻生命的尊重与关怀,泯灭了对其自由活跃的心智的赞赏与激励。因此,历史与社会学科作业不仅没有成为学生感兴趣的“工作”,反而成了教师强加给学生的沉重负担,导致学生对作业的心态更多的是应付和排斥,甚至是厌烦。

二、问题研究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是建构知识的过程。基于教学情境的创设,营造探究的学习环境是符合建构主义理论的一种教学模式。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生长性的延伸,它不再是机械的重复与叠加,而是对课程意义重建与提升的建构过程。对学生而言,它是学生自我建构知识与人生的生活过程;对教师而言,则是师生双方对教学的深化过程。新形势下呼唤开放性的作业,它必将成为课堂教学与课程发展的中间激活因子,必将成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发展的中间激活因子。

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历史与社会将促进学生整体地、历史地认识社会,在获得相关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逐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问题,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历史与社会作业成为学生成长的履历之一,有利于激发学生成长的积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每一次历史与社会作业都将成为学生成长的一个生长点。

因此,设计历史与社会作业应当从人的发展需要出发,在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下,设置开放性的情境式作业,目的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性交给学生,尽量让学生自己去构建知识体系,去发现、探索、创新,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所谓情境式作业是指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新颖的、综合性的作业模式。它要求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选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材料,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作业中,赋予作业设计内容以新的活力。体现接触社会、融入生活、提升生活的理念。获取信息,开放思维空间,激发学生学的兴趣,教给学生学的方法,培养学的意识,发展学的潜能,培养逆向思维、联想思维、求异思维。它可以表现为以下几方面:内容方面,既可以不拘泥于教材知识范围,也可以不局限于师生的现有知识视野;形式方面,针对不同的内容与功能,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如以巩固基础知识为主要目标的常规性作业,以培养学生学科思维和创新意识为主要目标的探究式作业,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各种活动性(实践性)作业(如辩论、小论文、历史小报、历史剧、制图、模型制作、谜语、社会小调查)等等。思维方面,可以设计一些思维开放性的作业,让学生各抒己见,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注重引导。

如何创设“情境”来设计作业,是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有兴趣学习和能否主动探寻知识和研究问题的关键。为此,笔者就自己所任教的班级学生为对象,着手情境式作业的设计与实施,作了一番粗浅的策略探究和思考。

三、策略初探

策略之一:以时事为载体,创设开放性、现实性的情境作业

国际国内发生的时政热点总能激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作业设计时设计时事热点情境,将会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培养以历史的眼光来思考现实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关注现实社会、关注国际动态的意识与应有的人文素养。

如笔者在上完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第三课《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的“一国两制”与统一大业时,为了突出和体现重点“一国两制”和热点“台湾问题”而设计的这样一道题目。

案例1:材料一:2005年4月26日,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团访问大陆。这是继1945年国共两党重庆谈判之后,两党最高领导人60年之后的历史胜握手。

材料二:在某网站的BBS上贴着这样一首小诗:我愿是一把利箭/插入“台独”的心脏,我愿是一把钢刀,斩断“台独”的魔爪/我愿是一团烈火,燃烧起所有炎黄子孙的爱国激情,我愿是一辆无坚不摧的战车,为祖国的统一随时而战(1)历史上国共两党有过两次合作,请分别写出这两次合作的名称。(2)BBs上的小诗表达了怎样的一种愿望?实现这一愿望的最佳方式是什么?(3)在过去的一年里,台独分子屡屡在两岸实现和平的道路上设置障碍,试举出一个实例并简要谈谈“台独”必然失败的理由。(一点即可。)

这道作业题体现出了这样几个要求:a、要求学生掌握有关台湾的历史知识。复习了旧知识,帮助学生回忆有关台湾的历史知识;b、对我国的一国两制方针必须掌握。巩固了当节课的基础知识,重点也体现出来了:c、暗含学生对祖国统一的渴望之情,要求学生谈谈台独必然失败的原因,再一次帮助学生认清历史发展的规律,培养了学生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来思考现实问题。新旧知识衔接自然,重点突现,培养了学生应有的人文素养。

策略之二:以生活为依托,创设生活化、直观性的情境作业生活往往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理解知识的一把钥匙。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生活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学习者要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好的办法是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去解决的现实问题。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堆中解脱出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和动力。例如在教学《保护我们身边的古老文明》时,联系桐庐本地的文物古迹和保护现状,我设计了一

份作业:

案例2:桐庐县分水中学创建于1943年,已有60多年的办学历史。唐朝元和年间就在此创办五云书院,唐状元施东斋先生曾在此负笈苦读,一举夺魁。自唐至清末,五云山一直办学不辍,人才辈出,共出进士35位。悠久的历史,积淀了厚重的文化,遗存下许多古朴的文物。漫步校园,古木森森,环境幽雅,是难得一觅的读书修身胜地。现在因为学校的发展需扩大校舍,现有两套方案:一是直接在这块土地上推倒重建只需1000万元;二是在保持原有的基础上再购买土地进行扩建,需斥资5000万元。(1)分水中学应采取何种方案?(2)保护这一文物古迹有什么现实意义?(3)保护文物古迹时,会与哪些方面发生矛盾?当社会发展和文物保护发生了矛盾,应该怎样解决?

这份作业有以下几点可取之处:(1)作业的背景取材于学生的身边事物,有利于学生以极大的兴趣和责任心来完成作业。(2)用具体的事物帮助学生认识文物古迹和认清文物古迹的价值,从而引导学生树立保护文物古迹的意识。(3)问题和生活中的事物相结合能让学生思考有了载体和依托,有意识地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策略之三:以漫画为契机,创设思想性、深刻性的情境作业历史漫画以幽默夸张的笔法描绘历史现象或事件,并赋之以深刻的寓意,揭示历史现象或事件的本质特征。因此,在作业设计中应用漫画作为情境设置问题,把抽象的历史概念形象化、直观化,同时又不失深刻性,既能激发学生兴趣,掌握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思想情操。

策略之四:以角色模拟为手段,创设自主性、探究性的情境作业

传统的作业内容封闭僵化、不仅与新课改的理念相悖,而且激不起学生的任何兴趣。教师通过角色模拟的情境的创设,可以让学生设想当时的情境,介人事件发生的时代和场所,揣测当事人的利益、价值观,试着分析不同处理方式所产生的影响。这样能帮助学生对知识、情感和价值观进行一次自我的内化,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我讲完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二单元第二课《直面中国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内容后,我设计了一道题目:

案例3:我国当下面临着日益严重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某班准备以此为主题召开一次模拟新闻发布会,一组同学作为记者进行采访,另一组同学作为新闻发言人回答记者的提问。假若你是这个班的同学,也参加了这项活动,(1)如果你是记者,请在会上提两个大家都比较关注的问题。(2)如果你是新闻发言人,你应当准备好哪些知识来应对记者的提问?(3)会后,记者、新闻发言人和主持人共同发表一项联合声明,以引起人们对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重视,请你为这个声明拟一合适的标题。

模拟新闻发布会的情境,激发学生有兴趣地介人隋境,进而积极地思考和分析问题,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进行积极主动地探究学习的有效途径。

四、实践反思

为了及时了解情境式作业的效果,笔者又对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增长见识提高能力的约占82%,认为促进合作,提高交流的约占78%,认为曾得到认可感受成功的约占71%。可见,同学们总体上喜爱这类作业。但通过和学生的进一步交流中,笔者电认识到情境式作业设计中要注意的问题。

1.要注重作业设计与布置的层次性

情境式作业体现出的开放性、自主性和探究性原则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但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差异的,而无差异性的作业,势必会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这样,学生能力的发展就会受到遏制。因此,要根据教学班学生的实际水平设置作业,对于优等生,可布置一些在理解概念基础上需要独立思考的题,布置一些发散求异的题;对于中等生要抓住夯实基础知识、加强基本训练这一环,注重读题能力、观察分析能力的培养,布置一些叙述性、辨析性习题以及程度适中的题目让他们做,逐步提高他们的解题水平;对于平时作业有困难、经常要在别人帮助下才能完成的学生,则可布置一些通过翻书就能找到答案、依样画葫芦的题目让他们做,以便他们熟悉最基本的知识。

2.要注重作业设计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新课程标准所强调的三维目标之一。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学习的效果影响是很大的,是非智力因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可从两方面人手。

2.1创设情境。即通过情感的冲突来实现学生情感和价值观的提升。笔者在教学中有这样一个案例:先问同学有几个人长大以后想当农民的?同学们大多沉默,出示情境式作业。

案例4:材料一:生态农业是从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1970年美国土壤学家W.Albreche提出“生态农业”(ecologicalagriculture)名词。1981年英国农学家M,Worthington定义生态农业为“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农业”。我国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建设生态农业。在1981年生态工程学术讨论会上提出生态农业是农业生态工程的简称。经过20多年的发展,生态农业在理论和建设实践上均取得较大进展。在生态农业基础上相继提出“可持续农业”“集约型农业”等。

材料二:“招宝·刘老根”生态农业示范园运用EM生物技术、沼气技术、生态回圈技术、人工组装技术和产品深加工技术,完成农庄肥料、饲料、燃料的自给自足,并且不产生污染与废物,从而以最少的投入来实现最大的收益。经验证明,“招宝·刘老根”农业生态经营体系生产的农产品均为品质好、市场大、价格高、竞争力强的绿色食品,并实现多次增值,使其效益达到普通种养场的5-10倍。(1)发展生态农业有哪些优势?(2)材料体现了我国实施什么战略?(3)你认为作为现代农民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不言而喻,同学们做完了作业就懂得什么是现代农业,什么是现代农民,怎样才能经营好农业这门大的科学。

2.2关注作业。学生的作业是呈现学生隋感与态度的一个重要载体。一般说来,完成相同作业,学困生要比优等生付出的努力更大一些,因此在批改作业的过程中,除了对那些答案正确且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激励性评价外,更应该给那些同样付出努力却得到错误答案或得不出答案的学生以鼓励,让他们彻底消除自卑,还原自信,自主自强。

2.3传授方法

即注重在作业中对学生进行方法的指导。如:三步走的方法——“一审二联三组”。“一审”是指审查设问或材料,即答题的方向是什么,问的是哪一类问题;审材料时要学会找材料中的关键词,试着找到答题的突破口;“二联”是联系教材的知识点,学以致用。“三组”即根据设问的要求和材料提供的内容来组织有序的答案。

总之,历史与社会课程作业的设计,应呈现多元、开放的特点,立足校本教研的开发与研究,既要符合课程改革的需要,又要与学生的个性发展相吻合。作为一种检验教学效果的手段,也应体现三维目标的要求,并且以不同方式与三维目标达成一致。力求通过精心设计新颖灵活的题目,力求题型多样,难易适度,既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又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王乐平.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教学中“学生资源”开发利用的实践研究

[3]朱汉国.王斯德.走进课堂——初中历史新课程案例与评析,高等教育出版社

[4]李星驰.穿越时空的智慧——中学历史教学创新。科学出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