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作者: 马巧玲摘 要:“把一个信念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行动;把一个行动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习惯;把一个习惯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性格;把一个性格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命运。”好的习惯,是教育工作者——无论教师还是家长“最重要的东西”。我们教育工作者、家长和学生都应该高度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关键词:学生;良好习惯;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0-056-001
常言道:“知识改变命运,细节决定成败,习惯影响一生。”对学生良好学习、行为习惯的培养,教师及家长都需要提高认识,坚持不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家长和教师只计较考试成绩,而忽视对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大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实践证明,一个人习惯养成好,将会终生受益;相反,则会后患无穷。做老师的都知道,大部分学生智力水平相当,成绩好的原因就是学习习惯好,成绩差的原因就是习惯差。
习惯培养要从小抓起,越早越好;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也是最早的老师。从孩子的幼年就应注意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譬如,讲卫生爱整洁,做事有始有终,用过东西放在原来的地方;对人要有礼貌,语言要文明,要讲普通话;按作息时间休息活动,遵守公共场所纪律等等。到了上小学时,要培养孩子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态度和习惯是一对孪生兄弟,态度端正,才有可能养成良好的习惯;态度马虎,就会随便、懒散。学习伊始必然要校正学习态度,而抓态度就必然要落实到习惯训练上。比如写字,怎样坐端正、怎样控制好眼睛和写字本的距离、怎样握笔、怎样写对笔顺和笔画,等等。掌握这些不只是方法问题。也是培养严谨学习态度问题,要经过反复训练,把正确的合乎规范的写字行为方式加以巩固,这样就形成了习惯。常言道:“习惯成自然”,良好的习惯形成以后,写字时就会不假思索地作出正确的反应,正确的坐姿及握笔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有利于挥洒自如地运笔。学习的习惯很多:如读书、作业、表达、计算、观察、思考、思维等等,这些都必须有一个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有一个日积月累、长期训练的过程,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常抓不懈,终有所成。
环境育人,习惯培养要重视环境,从严要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良好的环境对孩子好习惯的培养非常重要。学生的学习是在师生及生生互相影响的环境下进行。家有“家风”,“书香门第”对孩子从小就是种熏陶;在学校,优良的校风、班风、学风,会使学生成绩、态度有很好的提高。所以,学生学习习惯,学生的家长要管,班主任要管,任课老师要管,校长、班主任都要管。只有这样,才能从整体上优化育人环境。各任课老师互相配合,协调各方面工作,学习习惯的培养才能落实到每个学生。以认真作业为例,班主任要求学生书写工整规范、诚信作业,如果其他任课老师不严格,班主任的要求就可能前功尽弃,努力付诸东流。
重视环境,就是营造出一种从严要求,自觉律己的氛围,就是要在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同时,全面抓好日常行为规范的训练和思想品德教育。有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经说过,他不是在什么大学,而是在幼儿园学到了他认为一生最重要的东西。这就是“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东西就是这些。”这段话很朴素、深刻,他告诉我们一个教育最基本的思想,就是从小严格要求,要想成才、做学问,须先学会做人。但有家长和教师对良好习惯的培养要求不严格,措施不得力,训练无耐心,他们关心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分数的高低,而不重视分析孩子取得成绩的原因。成绩的好坏往往决定于孩子的习惯,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养成及保持是取得优良成绩的根本保证。所以我们要高度重视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说他要比知识的获得还要重要,因为一个人良好的习惯形成,不仅会影响他的学习成绩,而且会影响他的一生。良好习惯的形成是一个人立生于社会的基础,会使人在人生的道路上受益无穷,会影响一个人一生的成功和幸福。
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成功的,随着学习知识不断的加深复杂,内容的不断增加变化,学生学习负担日趋加重,某些学习习惯坚持会增加难度。此外社会、生活环境在发展变化,学生能否排除不良书籍、网络沉迷、早熟早恋等不良诱惑的干扰呢?好的习惯可能毁于一旦,坏的嗜好将会贻误终身。人的自制力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我们尽量隔绝不良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心理素质,培养他们前进的信心、敢于面对困难、战胜困难的勇气和耐力。学生良好学习、生活习惯的养成及保持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社会、家庭、学校及个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它在检测着社会的综合环境指数,考验着每一个学子,也在检验着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方法、意志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