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化学课堂教学实效性
作者: 李素霞摘 要: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必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加强双基,要学以致用,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科学素养;课堂教学要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将课堂教学与研究性学习有机结合。
关键词:课堂教学实效性;教学内容整合;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F71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0-067-001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改革已进入实施阶段,化学学科课时少、任务重,而本校学生大多数学习习惯差,是不可否认的实际情况。如何在新的形势下,提高化学课堂实效性,真正做到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结合本人数十年的教学经验,就此谈谈我的认识和实践。
一、加强备课时教学内容的整合
1.调整教学顺序、突出重点内容
教师要对教学有全盘考虑,要有最终目标和近期目标,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铺垫和渗透同一规律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对某一规律有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要根据需要调整教材顺序,把一些体现化学学科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的内容提到前面学习。如高三化学课,把离子反应的本质提到高一。离子反应这一讲,在后面的具体教学中,反复强化和深入,突出元素化合物的教学主题。每一个单元都要整体考虑,进行整合,前面基础知识集中精讲,余下课时进行单元归纳和典型习题的梳理,把知识点和具体的题联系起来,强化对新授课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以提高分析能力、解题能力和应用能力。
2.加强前后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教师在教学中要有“联”的意识,这样才能使学生对学科知识有整体上的认识和理解。在教学中,教师既可以在本学科内“联系”,也可以和其他学科的知识“联系”,使学生对学科知识有整体上的认识和理解,做到融会贯通。
二、教学上做到深入浅出
1.要善于引导学生吃透基本概念,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例如电化学知识,不论是原电池还是电解池;关键在“电”和“化学”两词的理解。“电”就是电流、电子,“化学”就是指化学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结合在一起就是电子流动(电流)转化成氧化还原反应(电解池),或氧化还原反应转化成电子流动(原电池)。然后用电学知识(电流的方向)解决化学(两极上的氧化还原反应)问题。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是揭示学科最本质、最核心的知识,许多看似没有联系的知识以及难题,其实都可以从基本概念和原理那里得到最简单也是最本质、最合理的解释。
2.善于把握住关键词
关键词就是知识的要点或核心。教师在讲课时抓住关键词,就会做到提纲挈领,重点突出;学生在学习时抓住关键词,就会切中要点,做到有的放矢。例如,电化学的关键词,就是“电”,要利用电学中电流从电源的正极流出,引导学生自然得出原电池中负极是电子流出的极,电子流出的极就是失电子的极,就是发生氧化反应的极;反之,电子从电源的负极流到电解池的阳极,阴极得到电子,自然发生还原反应。阴阳离子在两极放电就是得失电子的过程,那么放电顺序的先后自然与离子的氧化性和还原性强弱有关。这样就凸现了电学知识以及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与电化学的联系,使零散的电化学知识纳入了氧化还原的知识体系。
三、善于做到浅出
1.设身处地地考虑教法
对所教学生一定要了解,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化抽象为具体,尽量用学生熟悉的事物或生活现象传授知识。例如,讲外界条件对分子距离影响时,可以结合水的三态变化。2新旧相连,引导发现
对于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引导学生先发现后应用,而不是直接交给结论。例如,气体的相对密度是难点和重点,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在同温同压下,气体的相同,则公式变形推导出。在有机化学部分,改变教材顺序,先讲同分异构体的书写,同时通过对书写的同分异构体进行命名,检验是否书写重复。
四、重视实验。培养基本技能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化学实验,自主地进行实验探究,使学生能获得丰富的、创新的体验。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因此,只要条件允许,就应让学生主动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分析和处理信息,实际感受知识的产生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品质,逐步掌握对自然界进行独立探究的必要技能。
五、创设情境。激活思维
解决问题首先要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更是思维的动力。因此,在教学中要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激发学生认识的欲望,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任何学习的愿望,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只有具有这种问题性的情境中才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对学习具有强烈的激发作用。
六、学以致用,激发学生兴趣
增加与社会生产活动相联系的内容,使学生认识到化学与自己紧密相联。例如高二讲镁铝时,介绍镁铝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对学生进行合理膳食均衡营养的健康教育;介绍三氧化铝在牙齿种植中的作用。讲硬水软化,介绍科学饮水,海水淡化及水资源保护等内容;讲氮磷时介绍磷在人体中作用及人体健康关系,讨论青少年喝可乐好不好;讲甲烷时,介绍可燃冰和未来能源;讲甲醛时,联系家庭装饰室内空气污染及汽车内部装饰;讲苯时,介绍粘合剂及个体鞋厂工人中毒事件,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意识;学习原电池介绍手机电池种类、鉴别和选择等这些涉及健康、环境、能源及社会等问题的鲜活、生动的内容,使学生感到化学随处可见,与日常生活密切相联,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体会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
总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积累教学成果,研究教学、研究教材、研究学生,通过审视和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梳理教学经验,整理教学成果,逐步形成自己的精品。有了自己的精品,才能用最少的时间得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化学新课程标准
[2]化学教学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