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如何有效分组
作者: 孙 伟摘 要: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科学课学习的主要方式,而科学课如何有效分组,关乎教学效益的提高。
关键词:科学课;有效分组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0-080-001
一、当前分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小组台作学习是目前科学课学习的主要方式。然而,实际操作时,我们主要是以教师“划分”的小组为主,这种现状堪忧。例如,各组之间差异水平比较大,同组之间各个成员差异较大,再加上每个班的人数比较多,一般都是12组,教师很难对每一组都进行个别指导。这样在合作中,有的组能较快地完成任务,并产生新的想法和问题,而有的组合学生却停留在表面的探究,不但不能深入,甚至连最基本的问题也不能解决。
1.造成小组内兴趣不统一
“必趣是学习之门”,有研究表明,小学生对具体可感的事物有着普遍的兴趣,而兴趣无疑是孩子们开展科学探究的动力因素,影响着孩子对科学学习的投入、过程与效果。同时学生在进入我们的课堂教学之前,头脑中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总是带着丰富的已有知识、技能、信仰和概念进入课堂。不科学、不合理的分组势必造成小组内兴趣不统一,孩子们的兴趣不统一则会削弱探究的效果,甚至导致探究活动的失败,犹如几匹劲头十足的马不按同一方向拉同一辆马车,可谓“南辕北辙、适得其反”。
2.造成选题落空
科学新课程标准强调:“尊重儿童在科学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情感态度、知识能力等方面特点,因材施教,帮助他们实现个性化的发展。”如果人为地规定孩子们在他们不感兴趣的小组内进行探究活动,势必导致选题落空。反之,教师在孩子们分组上少一点人为干预,多一点自由组合,那么由“志同道合”的孩子所组成的“学习共同体”将会产生“1+1≥2”的效果,课堂也因此而精彩纷呈。
二、行之有效的科学分组方法
1.让弦子们自由组合分组
课堂教学必须关注生成,没有生成的课堂起码是缺彩的。同样,在科学教学中,对于刚刚开始接手的班级,科学老师一般不能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情况,因此,这时的分组可能采取4位学生自由组合并选出组长的形式进行。例如,我在上《电磁铁》一课时,实验时学生四人一组,采用自由组合分组的方式,让孩子们自己挑选合作的小伙伴,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课上孩子们把研究的结果呈现出来,既丰富又有趣,远超出我设计的内容,孩子们的探究兴趣和探究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但这种分组方式,只适合刚刚接手的班级,缺点是显而易见的。学生往往是同质(及水平相差不大)的人之间容易成为好朋友,所以很可能出现组间异质、组内同质的分组,即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分在同一个小组(强强组合),学习基础薄弱学生分在同一组(弱弱组合),或者性格外向的在同一组,性格内向分在同一组。强强组合的小组发言积极,常常得到教师的表扬和鼓励,因此越学越有趣。相反,弱弱组合的小组就可能索然无味,越学越没劲,出现厌学的趋势。因此,在合作进行一段时间后应对学生重新进行分组,保证各个小组力量均衡,并使学生有机会同别的同学合作,从而使教学过程充满生气和新意。
2.教师尝试分组
科学课知识比较发散,课堂不好把握、组织。教师尝试分组教学,每个小组都选出实验员、记录员、汇报员,小组的每个学生都有一个角色,结果比较好。当老师对学生的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可以对学生进行组问同质、组内异质的办法,即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个性不同的水平进行组合,每个小组包含高、中、低不同水平的学生,而且组合时要考虑每个成员的特长,每个成员在小组中都要被赋予特定的职责。如“小组长”要掌握小组学习的进程,安排发言等;“记录员”要记录小组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检查员”要检查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确认每位成员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为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我让小组成员定期交换分工。其学习的一般步骤是:组内成员自学,在“小组长”的协调下学生依次发表意见(相同的意见不再重复),“记录员”则记录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待小组汇报时提交全班讨论。
这种分组方法是时目前我们科学课学习时比较普遍的分组方式,其优点不言而喻,因为组内异质,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协调、相互补充,发挥各成员之间的优势,有利于学习任务的完成,又因为组间同质,各小组之间水平相差不大,有利于统一安排学习任务。但也有一些缺点,因为组内异质,水平较低的学生制约了本组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有可能造成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而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吃不了”的情况。组问同质也是造成了在制订学习任务时,必须考虑到全班同学之间的情况,制约了一些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欲望。所以,这样的分组方式常常需要合作式分组方式补充。
3.合作探究分组
目前受限于学习条件、学习能力等差异,在课堂上开展分组学习时,看起来热热闹闹,但较多时候没有取得多少实效。有些合作探究很长时间,得不出个所以然;有些看似是合作学习,实质是部分“尖子”学生的表演专场。而合作探究分组则在某些特定的学习内容上,学生打破既定的小组分组方式,根据各自的学习条件等因素重新组合,这时可以打破人数的限制,可以组与组之间合作,组成学习大组。也可以打破原有的组合方式,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家庭住址分布等因素重新组合。对于一些拓展型的学习任务,采用此分组方法的优势非常明显,例如我在教学《果实和种子》一课时,因为种子发芽需要3~7天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生在课外完成研究任务,而放学后还需要把种子带回家研究,如果还是按照既定的分组方式,研究任务很难研究下去,于是,我就让学生根据家庭住址在同一个村子的同学为一组,同样组内分工,这样,科学研究的过程就可以延伸到课外。科学探究过程比较长的活动,常常会用到这一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