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流动人口孩子学习英语的兴趣
作者: 陈 芳摘 要:在城郊接舍部出现了许多流动人口,他们的孩子要上学,“让所有的孩子在同一蓝天下读书”,是许多城郊接合部学校的办学宗旨。本文针对英语教学的特点,倡导愉快教学,并试图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原理,从爱心教育、自信心培养、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良好学习氛围的营造以及严格的要求等方面进行论述,探讨如何培养流动人口孩子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关键词:流动人口;
学生;
学习英语;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0-083-002
城郊接台部出现的许多流动人口的孩子学习英语非常困难,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他们的家长绝大多数是文盲,他们中绝大多数的人对英语一窍不通,他们中绝大多数人没有时间去关心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他们中绝大多数的人条件都很差……那么我们该如何面对这种种情况,更好地提高这些城郊接合部学生的英语水平,更好地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呢?我认为,必须认真贯彻素质教育的要求,针对这些学生的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英语更强调的是交际功能,所以侧重情感,让他们愉快地学习英语显得尤其重要。
一、给他们以加倍的爱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从一个人的头脑装进另一个人的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小学生的年龄小,对事物的认识全凭着兴趣,一旦对英语失去了兴趣,也就无法继续对英语的学习,更不要说取得好的成绩了,对以后的继续教育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我认为只有师生间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达到英语最佳的教学效果,孩子们才会取得最佳的成绩。否则,教师的知识掌握得再多,语音再标准,讲得再生动,学生不感兴趣,也是枉然。要知道,最好的老师不是传授知识多的老师,而是热爱自己学生的老师。可以这么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最高原则,也是最基本的原则。
关爱学生是每位老师的天职。现代生理学、心理学最新的研究结果告诉我们:人们的学习活动不仅依靠大脑皮层结构,而且是在情感的参与下进行的。教师对学生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学生智慧的发展,进而影响学生智力的发展。流动人口的孩子更需爱心,要想让他们对英语感兴趣,我们只能对他们献出加倍的爱心。教师在课堂上饱满的情绪、赞许的微笑、信任的点头、慈爱的抚摸、温暖的话语等等,都会给学生一份愉悦和力量,使他们情绪高涨、思维敏捷、信心倍增,从而使学生喜欢这位老师,以至于喜欢上这位老师的英语课。我们班有个来之安徽农村的孩子,他参加学校的田径训练非常积极,在市区的比赛中多次获得名次,可就是学习不认真,对英语还特别头疼。课间的时候我就主动找到他,以聊天的方式和他谈心,告诉他学习英语和体育训练的关系,鼓励他在训练的同时,不要放松对文化知识的学习,并通过家访等多种形式与他保持全方位的接触。我多次的关心和爱护使他对我产生了信任,对于我的教育产生了兴趣,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慢慢地上英语课的时候,开始认真听讲了,英语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由不及格变为了良好。事实证明,只要有爱就能使师生关系融洽,让他们更好地更愉快地学好英语。
二、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在老师的眼里,似乎学生只是些不懂事的孩子,但孩子有孩子的世界,孩子有孩子的自尊。维护孩子的自尊,让他们树立自信心,从心理学来讲,显得尤其重要。老师的一言一行都要注意尊重学生,特别是那些流动人口的孩子。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注意每一个流动人口孩子的自信心,千万不能偏心,应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来回答老师的问题,不管是本地的还是外地的,是优等生还是差生。如果老师偏心,久而久之,也就造成了与这部分学生的情感障碍,抹杀了他们的自尊心,并会对老师产生逆反心理,造成他们丧失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捕捉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用不偏不倚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用各种各样的语言和动作去营造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让我们的教学活动更加融洽,更加吸引人。作为老师,应当尊重每一个学生,多表扬,多鼓励,多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情境,使他们乐观向上。在英语教学中,更要注重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发挥他们学习的最大潜能。例如。我们可以把稍难一点的问题给基础好的学生来回答,把稍简单的题目让一般的学生来回答,然后大方地送他们一个非常夸张的“Very good!”“Well done!”或“Excellent!”等等。这样,学生上课的热情很高,有了自信心,也就自然对英语感兴趣了。
无数事实证明:如果教师对学生抱有积极的态度或较高的期望,其与学生相处时的心理气氛就比较和谐、融洽,师生之间有关的和无关的相互作用就表现得更充分,教师也就更容易给学生创造学到更多知识的机会。
三、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我们要用多种教学手段,创造学习英语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准备阶段,可让学生学唱活泼通俗的英文歌曲,跟随口令做一些身体动作,以便给学生亲切感,让学生很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引入新知识。在呈现阶段和巩固阶段,可大量使用投影仪、图片和实物,随手绘制简笔画或者设置各种不同类型的情境,从多方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巩固阶段,可以把一些重要的句型或词语编成歌谣或歌曲。运用多种课程交互结合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愉快的情境中学到地道的英语。
合理正确地运用电教媒体,创设真实的英语环境。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使语言文字与声像结合,符合小学生具体形象的思维特点,能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避免大脑皮层的疲劳,从而使他们轻松愉快地投入到英语的学习中去。运用电教媒体,创设真实的英语环境,可使学生深入到英美国家真实的生活中去,学到地地道道原汁原味的英语。另外,通过电教媒体,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提高英语学习的积极性。活泼鲜艳的画面,真实的人和物,使他们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更自然地走人课堂。语言是一个抽象而无形的东西,无法触摸,无法摆弄,但它可以用耳朵听,用嘴巴讲,通过活动,可把抽象的语言形象化,让学生在教学中充当主要角色,轻松自如地学习。交际是英语的最终学习目的,所以我们要创造一切的活动环境,让学生在其中扮演各种角色,进行交流,提高口语能力,激发讲话的兴趣,为提高他们的英语交际能力提供一切机会。这么多的流动人口为什么把孩子带到大城市来,目的也是让他们接受到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教育。
Jesperson 说:“教好外语的首要条件是给学生尽量多的事去做,而且用英语做。学生必须沉浸在里面,而不只是不时地喷淋一点水,他必须全身投入水中,感到自然,作为一个游泳能手而左右逢源。”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说的,就让他自己动口;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就让他自己动手;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
会的,就让他亲自体验;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空间,多一点表现的机会。
四、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学习英语的目的最终是为了能交际,所以大量实践、反复操练是必不可少的。课堂时间毕竟有限,对于那些性格内向,心理素质较差的外地学生来说,实践的机会就显得更为重要。因此,设法把课内课外的实践结合起来,加大学生英语操练的量,是增强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重要举措。例如,布置一个话题,让他们课后分组进行操练,注意将能力强和能力弱的加以组合。这样,既培养了他们的兴趣,又能做到提优补差。另外,通过课间的操练,创造讲英语的氛围,更有利于让他们养成随时讲英语的习惯,利用一切机会讲英语。如见到英语老师时用英语问好,用英语与老师进行简单的交流。日常生活中,要让孩子们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复习所学的英语句型和单词。还可以设立英语角,出英语园地板报,等等,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当然,加强督促检查和指导显得非常的重要和必要。要做到有布置就要有检查,并加强指导,让课后的英语实践活动步入正轨。
五、对他们的要求要更严格
强调愉快教育并不是一味地向学生辐射温情,对于有些现象要适时地进行冷处理。“教不严,师之过”。对于个别学习态度不端正、基础比较弱的学生就应该加强督促和辅导,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流动人口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发音不准、带有家乡口音是通病,从第一节课、第一个单词、第一句会话乃至第一声发音开始,我们就要严格要求,防止养成不良的语音习惯;再如,流动人口的小孩大多“猴子屁股——坐不住”,开始时还饶有兴趣,时间长了、难度大了便觉得枯燥无味,可是要学好英语没有持之以恒、刻苦攻关的精神是绝对不行的,所以为师者必须早做准备,在这些方面对他们提出严格的要求,一丝一毫都不能放松。
小学生的可塑性很强,不管是本地的,还是外地的,他们幼小的心灵就像露珠一样,需要老师加倍呵护。“世界上并不是没有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每一个老师都要有一双能够发现美的眼睛,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我们所有的学生,经常表扬和鼓励他们,哪怕是发现他们的一点点进步。使学生将语言的输出和输入都放到一个有意义的融洽的交际活动中组合,让学生真正学会使用语言,让我们的英语教学步入一个新的台阶,提高我们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
流动人口的孩子家庭都比较困难,家长忙于生计,在学习上根本就无法帮助他们,疏于管理和督促他们。而老师又只能利用在学校的有限时间去加以辅导,这是远远不够的。在此,我们呼吁全社会的成员都来关心这流动人口孩子的教育,为他们的愉快学习做出一份贡献。让我们的爱化作一粒粒火种,点亮他们的一盏盏心灯,让灯光映衬出祖国光辉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