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一学生品德形成的沃土

作者: 朱 鹤

摘 要:《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学生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直接地反映了学生的现实生活。

关键词:品德课;生活的土壤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0-095-001

《品德与社会》应紧紧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从学生生活人手,让课堂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关注学生的具体生活和直接经验,帮助他们体验生活的美好、生活的快乐,让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在一系列实践中形成并得到提升,从而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一、指导学生发现生活、体验生活

教学,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生活,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体验是品德与生活教学的三个基本环节之一。强化体验是增强小学品德与生活教育的重要途径。只是通过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学生才能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例如:在上《祝你生日快乐》时,我事先组织了一个“集体生日”的活动,让学生和老师一起为本月过生日的同学举办一次庆祝活动,学生们都能出谋划策,为办好这个“集体生日”而努力。有的同学为小寿星制作贺卡,有的同学在生日会上为小寿星高歌一曲,献上一段优美的舞姿……大家在一起高高兴兴地度过了一个难忘的生日。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交流感受时,“小寿星”们一个个争着说:“这是我们度过的最有意义的生日,有老师、有同学为我们一起庆祝,真是快乐。”参加活动的同学也说:“能为过生日的同学庆祝,我们也感到高兴。我们一起分享了快乐。”这种情感是最真挚的、发自内心的,学生在心灵上真正体验到了现实生活世界中的美好。又如教学《我和春天一起玩》这~活动,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春天的美好和春天生活的兴趣,在教学中我就组织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制作风力小玩具,亲自参与各种春天的游戏活动,在整个游戏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和直接体验感悟到春天的美好和春天生活的乐趣。他们也发现了风和风筝、风车、纸飞机等的关系,懂得了如何更好地利用风的力量,这种活动是学生感悟后的创造。

二、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热爱生活

学生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纯真的。走进儿童的世界,听听他们在说什么;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想想他们有什么困惑,便是我们老师应该做的事情。在德育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活动的人。教学时,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生活世界中去,从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中形成。例如,教《农村新貌》这一课时,我首先安排在课前先让孩子采访爷爷、奶奶,了解家乡以前的状况。上课伊始,我再播放有关家乡现在状况的录像,通过对比,让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家乡旧貌,紧接着我抛出这么一个问题:你怎么发现的?家乡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大的变化?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的激情被点燃了。结果学生很快说出自己的观察与体会,从而使学生懂得今天的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

三、启发学生感悟生活、创造生活

以现实生活为课堂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生活的主题活动或实践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这是品德课最显著的特点。在教学中,我们要做到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以学生为主体,适时构建学习活动,积极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入到课堂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生活世界中去,让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中形成。培养他们有爱心、有责任感、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在教学《父母的难处》一课时,我先引导学生讲述父母挣钱的辛苦,然后启发学生思考:“虽然我们的父母从事不同的职业,但是他们的工作都是辛苦的。当我们向父母要钱时,要注意些什么呢?”学生纷纷举手回答:“如果爸爸妈妈一时没零钱,不能耍脾气。”“买东西的时候,如果爸爸妈妈不同意就不买。”……我紧接着追问:“如果爸爸妈妈让你们自己拿钱去买东西,在用钱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有的学生说:“买价廉物美的。”有的说:“能还价的就还价。”接着我出示一组商品价格表,让学生自己购买一份经济又合理的午餐。学生设计的一份份购物计划,无不表现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对父母挣钱辛苦的理解。

四、引领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教会学生做人”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而《品德与社会》课是完成这一任务的主渠道。正如《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所指出的:“以培养学生学习做人是本课程的核心。”而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能让学生明白许多知识,但实际做起来却知行严重脱节,这都是因为我们在课堂上所要达到的目标并不能完全得到贯彻,学生的道德行为并未得到真正的培植。因此,通过课后的延伸,作业的布置,还孩子真切的体验,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学会做人。如,教学《快乐的邻里生活》时,课堂上,学生们分组讨论怎样与邻居相处,气氛热烈。为了真正起到教育的作用,我把学生“主动跟邻居打招呼”作为延伸作业的着落点,让学生每天和邻居打个招呼,打过了就画张笑脸,每天对照、每天小结,鼓励自己主动问好,学会与人和善相处。一星期后,让学生诚实地反省自己:我每天是否主动跟邻居打招呼,我为邻居做过哪些力所能及的事。通过这一系列作业的布置,真正实现了该堂《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目的,学生们终于有了初步的群体归属感,体会到了自己的生活、成长与周围人的密切关系,并掌握了与邻里和睦相处的基本技能。

总之,“教育要回归儿童生活”,这已成为品德课教学追求的一个基本理念。翻开全新的《品德和社会》教材,处处体现浓浓的生活气息。一个个生活场景、一个个鲜活的话题,无不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我们的教学不再是简单的道德知识灌输,而是如何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在学习生活中学会做人。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