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
作者: 朱建明摘 要:快乐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是人的身心奋发向上的愉悦感。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的主张。在《论语》中,他开宗明义地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学并快乐着,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不能不说是教学的至高境界。
关键词:数学教学;快乐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0-107-002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兴趣
一些研究者发现,人类有一种不确定性的需要,它驱使人们去解决那些现时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并促使人们产生不同强度的行为。对学习过程来说,这种不确定性来自于学生已知的与未知的知识之间、已会的与未会的基本技能之间的差距。著名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就曾指出,当感性输入与现有认知结构之间具有中等程度的不适合时,人的兴趣最大。因此,为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应注意在教学中形成一种使学生似懂非懂、一知半解、不确定的问题情境,由此产生的矛盾、疑惑、惊讶最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兴趣,产生学习的愿望。
但是,数学中的概念显得平淡乏味。这就要求教师设身处地地创设情境:游戏玩耍性的情境、童话故事性的情境、竞技比赛性的情境、动感漫话性的情境等等,把学生的兴趣融入到教学活动中。
例如,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比例尺”这一内容时,老师先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带着学生领略祖国美丽的山川和文化历史名城,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最向往的地方。学生你一言我一句地说开了,好多学生很想去首都北京游玩。“那北京离苏州有多远,同学们知道吗?”老师这么一问,好多学生都傻了,学生的情绪很快被调动起来了。这时老师拿出预先准备好的一幅中国行政区划图,先在地图上找到北京和苏州两地,然后用尺量出两地之间的距离。以最快的速度告诉学生苏州到北京的距离约是1200千米。此时学生又犯傻了,有的学生议论说老师预先查资料的,有的学生说老师去过北京的。这时老师抓住学生的疑问告诉大家:“其实老师有一个非常可行的办法,想学吗?”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充分调动起来了。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真正能驾驭教学过程的老师,是用学生的眼光来读教科书的。”老师要蹲下来,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和学习。
如果一个人从心理上喜欢某一事物或内容,一旦从情绪和精神上被调动起来,那么一定会对自己正要做的事或正要学的内容发生浓厚的兴趣,会全身心地投入。在这样的情境下,学习应该是件非常有趣和快乐的事。
二、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快乐
小学生天生活泼好动,感性认识强于理性认识,而数学知识的理性加之枯燥和难懂,让一些学生望而生畏,心理产生一种无形的压抑。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用丰富的实践活动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感性的实践活动中感悟理性的知识,在实践中感受学习的快乐,不失为一种好的举措。
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课前老师准备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和图片——蜻蜒标本,飞机模型、树叶、球拍等,还要求学生准备一面小镜子,一张白纸,一把剪刀,留给学生足够的动手活动空间,让学生有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在学生看一看、剪一剪、照一照、折一折、说一说的过程中感悟新知。什么是轴对称图形的定义学生已有了感性的认识。学生自己动手剪出的轴对称图形赏心悦目:有的是一件漂亮的外衣,有的是一张精美的窗花纸,有的是一个简单的几何图形,有的是个稀奇古怪的图案……枯燥的定义在学生的手中变得很有。力和情趣,数学课像美术课、像手工制作课。正像罗林说的:只有知识,没有学科。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学生在这样宽松愉快的活动中学习,带给他们的是一种美的享受,学生能不快乐吗?
三、以情动情,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快乐
拥有积极健康的情感是最美丽和快乐的。而日本心理学家泷泽武久指出,情感交织在人的思维中,或者成为刺激,或者成为障碍。他曾用大量实验证明:一旦学生对学习失去情感,那么思维、记忆等认知机能,就会受到压抑阻碍。无论何等抽象的思维,没有情感都不能进行。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伴随着学习而带来的是快乐,产生愉快的体验,那么这种情感便能强化他们的学习,促使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片土壤上。”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活动,学生以老师为尊,教师的感情是影响学生学习最积极的心理因素,教师的情感会对学生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心理力量,这种力量不仅有赖于教师的知识水平,也有赖于教师的情感感染力。明代学者王守仁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进不能已。”
老师一个会心的眼神也许会让学生终生难忘;一次真诚的道谢也许会让学生刻骨铭心;一个甜美的微笑也许会让学生信心倍增。对于同一件事,说同样意思的话,由于老师表达的情感不同,学生的感受也会大相径庭。用冷静沉着的语气说“你不错”和用激昂夸奖的语气说“你真棒”,前者是对学生学习单纯的肯定,后者是发自老师内心带着情感的对学生的称赞,这种感情的体验伴随着学习带来的是兴奋和陕乐进而转化为学习的一种动力。
平时,老师为了增强数学的趣味性,经常会做一些课外延伸题来提高学生缘自数学的思维灵感。例如,12加24,减20,再加24,再减20……求至少经过多少次运算才能得出1007
一般学生的解题方法是:加24再减20,一加一减两次运算,实际增加了4,现在要从12到100,也就是要增加100-12=88,所以,至少要经过88/4=22(次)。
但是有—个同学想了想提出了不同意见:因为前32次运算增加了4×32/2=64,那么再经过第33次运算就能得出:12+64+24=100,正确的算式应该是(100-24-12y(24-20)×2+1=33(次)。
多么了不起的学生,老师当即竖起了大拇指,赞不绝口,为他鼓掌喝彩,那位学生得意极了,快乐的心情不言而喻。
即使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过错,老师应该善解人意:“没关系”“想好以后再告诉教师”“别太紧张,慢慢说”……老师的每一句温馨的话能让学生感动和快乐一节课。师生的情感是相通的,老师对学生缘自内心的爱,学生也会真心回报,学生对老师的敬爱会化作对知识的渴求、对学习的喜爱,这就是老师的人格魅力,情感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亲其师”才会“信其道”,“乐其学”。
数学知识虽然严谨和理性,但老师可赋予它活力和情感。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动之以情,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老师是快乐的,让快乐伴随着学习,让学习带给学生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