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情趣设疑开发学生思维
作者: 秦 晔摘 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成为主动参与者,教师必须改变过去一贯盛行的灌输和强制式教学,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情趣特点,采取民主、平等的教学态度,灵活运用各教学方法,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活跃起来。教学中要注重发展学生综合能力,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灵活运用;精问导恩;分析比较;设疑辨疑;学生思维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0-121-001
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小进,大疑大进。”学生在学习中没有问题就没有兴趣,没有思维,没有创新。问题出自于怀疑,不怀疑就没有问题,不怀疑就不能见真理,只有质疑才能求疑,才能另辟蹊径,勇于创新。因此,应该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成为主动参与者,教师必须改变过去一贯盛行的灌输和强制式教学,采取民主、平等的教学态度,灵活运用各教学方法,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活跃起来。
一、精问导思,适时调整,发展学生思维
在教学实践中,做到立足教材,把握重点,精问导思,让学生思有所获。在教学中,可采用各种教学方法,侧重精问用以导思。
如在讲解带传动水平放置时,紧边与松边如何放置?结果一连叫起了几个学生都没能回答上来,老师着急,学生也着急,整个教室的气氛一下子沉寂了,无可奈何之中,老师自己说出了答案,但课堂气氛直到下课也没能活跃起来。一个有经验的老师不应轻易放过任何一次提问,要尽量帮助每一个被提问的学生圆满完成任务,这既是对被提问同学的鼓励,也是对全班同学的鞭策,时间长了,必然会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面对上述课堂情况,教师如果给学生热情的鼓励,并加以引导,结果或许就不一样了。于是,笔者这样启发学生:想想看,紧边与松边有何特点?对带轮来说,要增大传动能力,应该增大什么?这样学生联系所学知识,自然会明白:增大包角可以增大传动能力,把松边置于上面利用带的下垂可以增大带轮的包角。通过老师这样的热情鼓励和巧妙引导,学生的思维定会一点一点地被开启,逐渐深入,最后愉快地完成提问。
当然,“导”思切忌“满堂问”,“导”问既要抓住重点,又要适当地把握住启动学生灵感的突破口。教师要灵活地调整提问的难易程度,及时地纠正学生回答中的偏差。
二、提纲挈领。抓住重点,巩固学生思维
教学中,只有抓住关键点,才能使学生学起来有条理化。学生在学习各类控制阀时,由于各类阀的图形符号较类似,学生初学时经常搞混。笔者利用投影,启发学生分析各类阀的工作原理后提问:各类阀的控制信号来源?各类阀的开启情况?泄油情况?让学生抓住各图形符号的画法与工作原理中的相应关系,扣住重点引导点拨,可谓事半功倍。
另外,用板书也可指导学生提纲挈领,根据学习要求及内容设计出相应的板书,作为读书笔记,以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知识。例如笔者在讲解《铰链四杆机构的判断》时,先让学生观察多媒体课件演示,思考各类铰链四杆机构存在的条件,指导学生理解其逻辑联系。然后学生讨论教师板书出判断法则:第一步分析最长杆与最短杆长度之和与其余两杆长度之和的关系;第二步看机架。照着它逐层分析,就比较迅速、准确地判断各铰链四杆机构。
三、分析比较,延伸疏导,拓展学生思维
有的学生满足于“知其然”,而不去思索“其所以然”,他们渴望得到老师的标准答案,而不善于通过自己的思维主动去获取结论。对于这类学生设计问题的重点就放在促进他们对知识理解的能力培养上。有的学生思考浮躁,缺乏耐心和逻辑性,读书走马观花,思考问题带有很大成分的“想当然”;他们不善于思索事物的内在联系,又不善于概括事物的本质特征。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课堂教学设计问题时,尽量引导学生顺藤摸瓜,以便他们能较好地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有的学生已开始注意通过概念思维去获取新知识,但他们求同往往多于求异,他们还不善于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比较、鉴别和联想。因此,教完“联轴器”后,笔者提出这样三个问题:联轴器如何区分?各类联轴器在使用过程中有何不同?各类挠性联轴器如何补偿两轴间的偏移?通过这几点的异同比较,教学内容更易于落实,这种比较也确定事物之间异同关系的思维过程,拓展了学生思维。
四、设疑辨疑。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思维
质疑是一种创造,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质疑,更要善于对待学生的质疑。教师应充分挖掘知识间潜在的矛盾,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质疑问难的好习惯。例如,在教学《三位四通阀的中位机能》这一课时,我设计了如下的质疑情境:把阀接入液压传动系统中,分析处于中位时液压泵的卸荷与液压缸的闭锁?问题提出后,同学们议论纷纷,各抒己见,争论激烈。学生思维的主动性被充分调动,随着学生问题情境的自行创设,教师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引导学生在观察讲解中逐个解决问题,最终得出常见五种中位机能的工作特点。这样学生的空间观念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也是让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最佳表现。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为学生腾出思考的时间,提供质疑的机会,最大限度地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而引导之法,贵在善问。“夫子循循然善诱人”。这是人们对孔子教学方法的赞美。如果每堂课教师都能根据教材实际和学生所惑之处,精心设计思考的问题,恰当选择提问的形式,就能引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内容,掌握思维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使得思考不再是学生精神上的负担,而是一种身心上的欢乐和享受。
参考文献:
[1]陈 瑶.课堂观察指导,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
[2]蔡守龙.走向教育案例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7期
[3]杨九俊.昊永军主编学习方式的变革,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