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民工培训
作者: 王家新摘 要:当前的农民工培训受很多因素影响,大多流于形式,没有很好的实效。针对以上情况,提出可操作性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现状;培训;实效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0-126-001
一、农民工的素质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全国各地掀起“民工潮”。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由农村流向城市,对我国城乡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亿万农民进入城市就业,不仅缓解了农村就业压力,也为城市发展和方便城市居民生活做出了重要贡献。打工经济已成为农民增加现金收入的主要途径,是对改变中西部地区落后状况的有力支持。农民进城既为农村带回了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文化理念、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又为家乡脱贫致富和实现农村城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实践证明,亿万农民工已成为推进城乡统筹的主力军。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伴随超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流动,农民工领域出现了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农民工的素质现状。
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城市对进城务工农民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一些地方和部门相继提出对农民工文化和技术水平的种种要求,导致缺乏专岗技能的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领域越来越窄,转移就业难度越来越大。因此-力口大对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不仅是当前的需要,也是最终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有效办法。
二、农民工培训存在的问题
农民工是我国产业工人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宝贵财富。全国现有近2,3亿农民工,从我国的国情来看,农民工培训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社会事业,任重道远。
第一,技能培训方式和培训手段单一。
目前培训大多数只停留在农业实用技术方面,而对职业技能、自我权益保护等方面的培训少;在培训中普遍存在集中讲理论多,实际操作少,灌输式讲课多,现场指导、观摩少,引导性培训内容多,针对性培训内容少,实效性差,有的培训班实际在走过场,图形式,完任务,没有以需定培,定向培训。并且在培训时,缺乏科学的市场需求调研和规划,盲目跟风,重复培训现象严重。
第二,农民工创业培训亟待加强。事实说明,农民创业大有作为,一人创业成功,全乡乃至全县农民受益。农民工创业培训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当前受国际经济危机影响,出现农民工返乡潮的情况下,应充分认识到加强农民创业培训的重要性和战略意义。
三、农民工培训过程中的几点建议
农民工培训是职业技能培训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是提高农民工务工质量和就业几率的重要举措,更是国家惠农政策的一部分。鉴于农民工知识层次低、培训时间短,在培训方式和培训方法上应灵活机动、因地制宜,以提高培训效率,保证培训质量,使农民工培训落到实处。
1.培训方式宜打破传统,体现灵活性
“按需布点、因地制宜;现场教学,因人而异”。一般培训方式是将培训对象集中到培训单位进行培训,但由于农民工情况各异,有的家有农活,有的随时外出务工,还有的正在创业发展,如何利用他们的闲散时间是农民工培训需要考虑的问题。除了常规的培训方式外,依托乡镇、村、居委会、企业、工地等举办培训值得考虑。田间地头、厂矿企业、施工工地都可以作为培训点。让农民工培训灵活、多样、实效。
2.培训内容宜实用够用,具有针对性
“先动手、后动脑;理论够用、技能过硬”。在培训内容上,结合专业工种对理论有针对性地增删节选。以实训课题为中心,理论知识需要则讲,不需要则删。围绕训练项目组织、整合知识体系。让知识直接转化为技能,改变传统的知识体系,建立以操作步骤、操作要点为主要内容的技能体系。让农民工易学、易懂。
3.培训方法宜精讲多练,增强直观性
“从做中学,体验成功;边做边学,形成技能。”系统的专业教学理论繁杂,以心传口授为主。农民工培训时间短、培训对象知识层次较低,因此应该把培训重点放在强化实践技能上。从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立规范意识;从实际操作中模仿学习、纠偏纠错、强化训练、形成技能。让农民工愿学、乐学。
4.培训就业宜合理引导,实现本土化
“输出劳动力,引回生产力;合理引导,服务当地。”绝大多数农民工积累一些资金,掌握一些技术后,终将返乡。各地可制定鼓励农民工在本地就业和返乡就业的优惠政策,引导他们为改变家乡面貌、为农村城镇化建设服务,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好的人力支持。
参考文献:
冯 俭.我国农民工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职业技术教育,200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