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竞技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工作研究文献的综述
作者: 张 霈 于秋生 秦爱民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教练员岗位培训工作研究文献进行了分类综述,表明我国对田径、篮球、足球和排球等项目教练员岗位培训的研究成果较多,但针对其岗位培训教学体系的研究相对较少,建议加强对教练员岗位培训教学体系的研究,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我国教练员岗位培训教学质量。
关键词:竞技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0-142-001
教练员是运动训练过程中的组织者、领导者,是发展体育事业特别是竞技体育的关键,教练员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运动队的成绩。教练员岗位培训是提高教练员素质的有效途径,因此也成了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教练员应具备的各种素质、业务水平以及各种能力结构进行分析,对教练员队伍现状进行剖析,提出解决问题的良策。国际上教练员培训工作发展迅速,如美国、德国等国家都有了规范化的教练员等级制度。我国的教练员岗位培训从1987年田径项目开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形成一定的规模。
通过对1997-2009年CNKI和万方等几个重要的文献数据库的检索,共检索到国内外教练员岗位培训的相关文献90余篇,对其中数十篇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进行了认真地阅读和分析,并按研究内容进行归类统计,将文献研究内容主要分以下几类:
一、教练员队伍现状的研究
陈东在《江苏省普通高校高水平排球队教练员队伍现状调查研究》中,得出江苏省高校排球教练员年龄结构以中青年为主,对运动队科技投入太少。王占坤在《福建省女篮教练员队伍的现状调查》中得出福建省各级运动队教练员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外出进修、培训、交流机会较少,训练的科学性不高,制定训练计划不够科学系统。赵芳在《我国高级篮球教练员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中得出,我国现阶段篮球教练员队伍日益年轻化,但知识结构单一,科研水平低,科研意识淡薄等问题。丁冰的《我国篮球教练员的基本情况及其促进因素的研究》也从教练员的年龄分布情况、文化程度、执教经历、职称情况进行了分析。
可见,国内专家、学者主要从分项目、分地区的立足点出发,对我国不同地区和各种项目的教练员队伍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对提高教练员队伍整体水平有现实意义。但针对排球项目教练员的现状研究较少。
二、教练员岗位培训现状的研究
金学斌在《我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工作现状的研究》一文中对当时教练员岗位培训科研与师资队伍、培训基地、培训班及培训交流情况进行了研究;张晓英在《中国排球教练员岗位培训的现状调查研究》一文中,着重提出深化改革,积极摸索“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王芬、李佑发在《国家级教练员岗位培训的现状调研与对策》一文中,通过自行编制的教练员知识需求问卷和岗位培训信息调查表,了解了目前国内教练员知识需求状况。雅玲在《乒乓球高级教练员培训对策研究》一文中,提出创建网络远程教学、抓好继续教育、构建教练员能力评估机制和倡导案例教学等发展对策。
三、教练员崩位培训教学方面的研究
蔡犁在《我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若干问题的探讨》一文中,着重指出将“能力本位”教学模式引入到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中的变革。蔡犁、王兴等在《提高教练员岗位教学质量的策略》一文中指出,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学习新知识,是教练员岗位培训的主要目标。赵大林在《教练员岗位培训课程的教学方法》按因材施教的原则,提出教练员岗位培训教学应采用与在校生不同的教学方法,注意突出自身特点的观点。左琼在《培养高素质教练员人才的改革与实践》中提出要从德育人手,全面提高教练员素质和狠抓专业课程,提高业务素质。
综上所述,我国学者在教练员岗位培训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大部分研究仅仅局限在对篮球、排球、羽毛球和田径等项目教练员岗位培训的现状与分析,其中涉及岗位培训教学体系的研究较少见,并且对岗位培训教学体系的研究也相对比较分散,缺乏系统性、针对性,也尚未对我国教练员岗位培训教学体系的全面研究。因此,鉴于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加强对我国教练员岗位培训教学体系的研究,将对进一步构建和完善我国各项竞技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体系和提高培训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晓英.中国排球教练员岗位培训的现状调查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2006(7):61-64
[2]呆金彪.等,我国羽毛球教练员岗位培训的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5):5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