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教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钱丽璞 刘振国

摘 要:探究式教学模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的能力。应用到实践性很强的计算机课程中的探究式教法,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新型教学模式。

关键词:探究式教法;计算机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0-145-001

我们正处在科技飞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学校教育也必须要着眼于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学习,形成和发展学习能力,为终身教育打好基础。

一、研究目的

教学模式是教育思想、教学理论的集中体现,是教育教学方法凝聚的结果。先进、科学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丰富和发展教学理论,而且有益于提高教学技能和质量。在计算机教学中采用探究式教法就是要实现以下目的:

(1)探索计算机课堂教学的规律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增强计算机教学活动的能力,建立更加有效的计算机教学模式。

(2)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能力、科学探究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3)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改进教学方法,找出新时期教育教学中教师需具备的新观念、新素质。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选择本校学校体育系2007级(1-4)班100人为实验班、(5-8)班100人为对比班。

2.主要研究方法

(1)调查法:调查实验班和对比班在实验开始、实验中期与末期时学生的一些情况。

(2)实验对比法:两班均由笔者任教,实验班严格“探究式”模式施教,对比班用常规教学模式施教。通过实验班与对比班平时的考核成绩和期末的成绩的对比,通过t检验确定二者的成绩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

三、研究内容

现行的计算机基础教材一般有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WORD软件应用、EXCEL软件应用、POWERPOINT应用和网络技术应用等六大块构成。它们既相互独立,又融合为一体,因此在教学中可按教材实际内容灵活选择自学探究、思维探究、实验探究等中的一项或多项。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按照先讲授理论知识,再采用学生自由上机练习的方法。探究式教学模式中,首先要求学生根据本节教材的内容进行分析,提炼知识点,完成对应的“任务”,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思维能力、实验能力,特别是自学能力。

在开始探究式教学之前对实验班和对比班的学生情况进行调查以及学习成绩测试,分析俩班的差异。然后对比班按传统教法授课,实验班按探究式教法授课。学期末再一次进行学生情况调查和成绩测试。通过这次调查和成绩的分析,以确定我们所使用的这种探究式教学方法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最后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探究式教学模式具体做法如下:

1.自学探究

1.1课前,要求学生按目标自学,借鉴“中心提炼法”对学习内容进行课前自学。

1.2检测评价:归纳小结检测。授课中,让部分学生介绍本次课的知识点及其具体应用。

2.实验探究

课堂上,首先要求学生根据实验内容即教师所安排的“任务”进行练习。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应积极主动地运用自学到的知识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最后师生进行分析讨论,由学生通过课堂回答及上机演示两种方式组成检测成效。

3.思路探究

在课堂授课即将结束时,教师除了要把本次课的知识点加以总结外,还要及时进行“梯度设问”,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激发各个水平层次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四、结果与分析

1.学生方面

1.1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实验班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各个分数段普遍比对比班的成绩高。在探究教学方法中实验班学生在上机操作部分的得分率较对比班学生要高。从这点看,本次实践取得了较大的成功。

1.2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确实能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学习动机。学生学习积极性也由直接兴趣的支持转为受间接兴趣的支持,即受到学习目的或任务以及学习自觉性的支配。

1.3在探究式教法中学生基本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即“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一归纳小结一验证一灵活运用。”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与辐射思维,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2.教师方面

提高了素质,培养了崇高的敬业精神与真挚的教育情感;促使自己不断地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方法,努力汲取各种信息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教育经验。

五、总结

1.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动性是实验成败的动力

在实践过程中,笔者经过学习理论及与师生讨论后,确定创新目标为目的,师生共同拟订了每一章在“认知、技能、情感”三个方面评价标准,要求每位学生据此对自己进行打分。从最终情况看,约有2/3的学生能自觉执行。这说明还有部分学生需要教师的强化指导。

2.教师的素质与投入程度是实验成败的关键

探究式教法的核心是“探究”,因此,首先要解决学生是否愿意“探究”,能有多少精力“探究”的问题。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借助情意工具,用情感因素激励学生的参与欲。其次,探究活动中学生的信息反馈决定着活动发展的方向和进程。大力改革课堂教学结构,使之更具信息交流的开放性、多频性。

参考文献:

[1]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与创新人才培养(2000.1).

[2]刘明生.大学信息技术基础,2006.5

[3]李 畅.黄心渊.计算机应用基础,2001.12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