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数学课堂 提高教学效率
作者: 马敬龙摘 要:如何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质量,营造高效数学课堂教学的问题被推向了历史的高点,成为了教师急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重点从教学一线的体会、经验出发,总结在实施优化数学课堂教学、营造高效课堂中的一些具体做法,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数学; 教学; 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1-016-001
优化数学课堂,提高教学效率是每个数学老师都关心的问题,多年的教学经验让我体会到以下几点至关重要:
一、保持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主动寻找与学生的共同语言,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沟通师生的心灵,让学生在教师的言谈举止中感受到教师是他们中的一员,和他们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和情感。在课堂上不讽刺挖苦学生,不辱骂训斥学生,以亲近而友好的形象和学生沟通,只有如此,师生之间才能达到感情交流、思想融洽、目标统一,实现最佳配合,从而取得教育的成功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合理设计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据调查分析发现,支配学生学习的理想动机应是快乐和兴奋。可一翻开数学课本很多同学无精打采,提不上一点兴趣,觉得很枯燥乏味。这时,教师应创设情境,把学生引到无穷的乐趣中去。
如在上《相似三角形的应用》一课时,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在晴朗的天气里,给你一根1米高的木杆和一把用来测量的皮尺,你能测量出操场旗杆的高度吗?提出这个问题后,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充分发挥了想象力。有的同学马上想到了借助太阳的光线,于是构造了以下两个图形:
根据上面构造的两个图形,利用太阳光线是平行光线,从而说明△ABC~△DEF,最终求得旗杆AB的高度。
在学生解决完这道题以后,再提出一个新的问题:如果正好是阴天,只有一面镜子和用来测量的皮尺,你又有什么办法呢?这样一问,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加浓厚了,课堂气氛也很活跃。学生通过分组合作,得到了以下方法,如图:
把镜子放在C处,观察者沿着直线BC后退至点E,这时恰好在镜子里看到旗杆的顶端A,用皮尺测量BC、CE及观察者的身高DE,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就可以解决了。
三、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个体差异
本人结合教学中的体会分成以下三点进行说明:
1.提问和练习分层次
备课时参考不同学生的能力差异,在了解、研究学生上下工夫,认真研究每个学生的基础水平、接受能力、个性差异、学习速度等,做到心中有人、因材施教。教学过程设计要贯穿“面向全体、提优、扶差”这三条主线,保证教学落实到每个学生的身上。比如学习:《线段的画法》教学已知线段a、b且a>b,画一条线段使它等于2(a-b)这个例题时,如果不注意照顾学困生,不注意降低起点,仍按课本顺序进行教学,那么一部分学困生就会感到困难,就会丧失信心,若采用以下方法,为学困生铺垫好思维前进的桥梁,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1)已知线段a,画一条线段使它等于2a
(2)已知线段a、b(a>b)
①画一条线段使它等于2a-b;②画一条线段使它等于2a-2b;③画一条线段使它等于2(a-b)。
对于问题(1),由学困生回答,他们经过积极的动脑思考,能得到正确的结论,这样可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对于问题(2)中①②由中等生回答,通过思考回答提高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于问题(2)中的③由能力较强的学生回答,让他们感到问题不太容易,还体验到思考的乐趣。由于教师这样分层次设疑,对于(2)中的③大多数学生可以很顺利地找到画法,学困生也从中受到启发,豁然开朗。这时,教师抓住时机,再提出新问题,此题还有其他画法吗?学生经过自己尝试,又找到新的画法。此时,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2.成立学习小组,扩大指导和帮助范围
把学生按成绩好、中、差平均分配在学习小组中,成绩好的学生得到了锻炼,成绩差的学生得到了有效的监督和更多的帮助、指导,以集体的力量来带动他们不断进步。
3.多鼓励,少指责
四、精选习题,及时巩固
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必须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当堂训练,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及时进行巩固与消化。例如,在上《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一课时,可设计如下类型的练习:
1.试一试
(1)-1+2-3+4-5+6-7;
(2)-50-28+(-24)-(-22)
2.练一练:
把-2-(+3)-(-5)+(-4)+(+3)写成省略括号和的形式。
3.做一做:已知|a|=3,b的相反数为-5,求a-b的值。
4.想一想:已知a>0,ab<0,化简|a-b+4|-|b-a-3|
我们这样设计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一套课内练习,就让学生慢慢品尝到了解题过程中的乐趣,使他们意识到其实数学不但不是食之无味,而是越学越有趣,越学越有味。
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把传统的教学媒体同现代教学技术结合起来。为教学内容增添许多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教师要通过各种信息渠道为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可供分析的信息,使课堂教学具有时代的特点。这样,既可节约大量的课堂时间,又可营造气氛,活跃学生思维,开启学生的想象力,使他们更自觉地投入课堂活动中,从而改变靠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讲到底的现象。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16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