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课堂创新”教学理念的思考
作者: 蒋国元摘 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课改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转变教育思想,优化教学措施,培养创新思维,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关键词:课堂教学;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1-020-001
问题的提出:新的课改已进行了多年了,课堂创新的教学理念也被广泛应用。通过市、区、校组织的教研活动和平时教学中了解,在实际的教学中大部分的课堂教学还停留在传统的灌输性教学上(尽管某些课被披上”改革”的外衣,贴上”创新”的标签,实质上还是教师滔滔不绝的”教”,学生死记硬背的”学”)。这种课堂教学,学生只能记住教材的基础知识,但对接受的知识缺乏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还有一些课堂教学中能注重启发学生,引导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对发展学生的智力有促进作用,以上两种课堂教学,都毫无例外地将不容置疑的理论用实例或实验引出或直接提出,然后再用此理论去解释相关现象,做大量的习题,教学程序被安排得井然有序:有问有答,有讨论有讲解,有动手实验有课件展示,即使学生的自觉主动性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他们还是在教师的各种要求命令下经历整个学习过程的,看似完美的一节节课中却隐藏着危机:不能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呢?
一、学生是主人,教师做指导——给学生追求的目标
要改变教师过于强调接受学习、讲得太多太细的现状,帮助学生在开展接受学习的同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形成对知识主动探求,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撒手不管了,恰恰相反,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首先对学习内容、目标要求、时间分配等做出安排,立足于“给学生追求的目标——让他们去追求”,给学生留出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做学习的主人,开放学生的思维系统,让他们从单一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用形式多样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尽量让学生依靠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去分析、综合、比较、判断和理解,形成综合能力和才干。在这里,教师的指导体现在尽可能使学生获得成功。
学生在不断地提出问题、确定方法、实施操作、探究原因、寻找结果。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自觉主动的地位,在错误和失败中总结经验,提高认识,获得成功。这种成功不是教师启发的结果,是学生主体自主探索与思考所结出的硕果,这正是创新学习所追求的境界。
二、动手操作为载体,探究是关键——给学生创造的空间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尽可能选择一些小的试验课题,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去创造。鼓励学生开展学生研究性学习,在教师的引导性问题的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确定方案、动手试验、获得结论。
学生自己动手画图、比较,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知识,改变了学生被动听机械记的学习方式,增加了学习兴趣,但在小组交流时,要尽力让每个同学都发表意见,防止一部分思维快、思想活跃的同学多讲,差一点的同学没有了发表意见的机会;而对于老师来说,始终在鼓励、引导着学生的学习过程,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改善了师生关系,使学生更乐学。
三、合作聚智慧,思辨是核心——给学生表现的机会
从教师循循善诱的“启发”到学生亲身体验的“自主”,学习发生了深刻的质的变化。在传统的课堂授课中,学生学到的知识是零散的、互不关联的、没有根基的,用学生自己的话说是架空的。而在自主学习中,教师给学生创造的条件和机会,可以让学生去充分地表现自己。他们在试验小组中,可以多次将自己的想法、方案、意见和别人交流、切磋、沟通,在争辩中碰出创新的火花,在争辩中锻炼了思维能力;在交流中学习,在学习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在交流中学会表达自己的思维观点,在交流中学会理解尊重他人。他们在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里一起去探究、发现,不断的遇到新的环境,一起去经历困惑和动摇、面临困难和失败,一块去挑战新的问题。在摆脱困惑克服困难中、在发现和挑战中逐步养成很强的适应能力。这种合作对学生的一生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例如:“模拟实验”的教学中面临替代物的合适选取的问题:
如,在“抛一枚均匀硬币”的实验中,没有硬币怎么办?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交流,使每一位同学都说说自己的见解。教学中,尽可能地让学生各抒己见,一般地有用两张纸片、扑克、摸球等。甚至还有用酒瓶盖、图钉等等。对于前者在教学中是无可争议,但后者是争论不少。所以,在这种情形下,最好是重做抛一枚硬币的试验,不过,把硬币换成酒瓶盖(事先准备),带有疑问的学生在小组实验和讨论交流后,通过计算机演示比较,很清楚地认识到实验必须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才能得到预期效果。所以它们得到的两个机会值肯定是不同的。
综上所述,真正的课堂创新教学理念,必须是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要求教师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自己只是为学生提供自由创造的机会和条件、尽可能使学生的学习走向成功的顾问和 引导者,而决不能包办代替。因为数学学习是一种探究活动,学生自始至终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教师的追随者,只有自由和宽松的气氛,才是学生求异思维乃至创造性思维得以成长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参考文献:
课堂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