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物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者: 马梅英

摘 要:通过各种乐学情趣培养途径的实施,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情有独钟,在快乐的情趣之下,好奇多思,好学多问,为生物学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生物教学; 激发;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1-034-001

怎样培养初中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呢?笔者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针对初中学生可塑性和求知欲强的特点,我进行了一些学习兴趣培养的探索。

一、巧用设疑,引导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通过设疑问难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如何设计问题呢?一方面教师设疑的问题要是学生很想知道的,问题一旦提出,要能引起学生精力的高度集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一定要能引起学生感情的激奋,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唤醒他们的求知欲;例如,在讲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21章“生物的遗传”时,提出1、为什么“种瓜得瓜,种豆得豆”?2、父母都是双眼皮,他们的孩子都是双眼皮吗?3、生男生女是由父亲决定的,还是由母亲决定的?4、为什么父母都正常,却生出一个傻儿子?通过这些问题的质疑,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迫切要求解开疑窦的兴趣上来,然后讲授《生物的遗传》的知识,让学生从学到的知识中回答质疑。这样不但使课堂气氛活跃,还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广度,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潜能,培养了学习兴趣。

二、激发积极情感,培养学习兴趣

情感是人们学习和工作的动力,也是启迪学生智慧的一种内部冲力。情感的培养就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情感教学就是创立轻松、愉快、和谐、协调的教学环境,在教学中,贯彻“动之以情,晓之于理”的原则,做到以情动人,以情育人,以情感人。情感教学的关键是对学生情感实施激励,使学生很快地身临其境,在生物教学中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培养:

1.巧用生活谚语、日常实际问题引入激发求知欲,如在“生物与环境”中,导入时可引用“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唤起学生珍惜美爱护环境的意识;还可以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来突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又如用“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来引出“植物的向光性”。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它把生物的捕食形象地表达了出来。通过这些有趣的例子使枯燥的课堂变得趣味盎然。但这样的妙语也不宜过多使用,用得多了会使学生思维变得散乱,避免那种放得开收不拢的现象,要把重点放在课堂知识的重点上。

2.利用生物学趣事,提高学生听课的兴趣,使学生从中得到启迪。如,天花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一种传染病。在我国,早在16世纪明朝隆庆年间,人们就已经知道用种痘术来预防天花了。当时是采用轻型天花病人的痘痴,用棉花浸蘸后塞入鼻孔来预防天花的。1796年,英国乡村医生琴纳在我国痘接种法的启发下,经过长期观察和研究,证实患过牛痘的人就不会再得天花。琴纳从挤牛奶姑娘手上的痘痂里取出一点淡黄色脓浆,给一个8岁的孩子菲普土接种,获得了成功。

三、建立课外兴趣小组,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态度

除课堂外,我们还要充分利用课外这一辅导阵地,成立课外兴趣小组,让学生走入大自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自然观。建立课外兴趣小组,通过培优补差,使优生更优,差生转优。建立课外兴趣小组,确定活动的原则和成员职责,制定活动计划和奖励制度,这样,不仅增加了各组员的责任感和自豪感,而且为培养学习兴趣发挥了特长作用。

四、寓教于乐,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寓教于乐,顾名思义,就是要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感到快乐。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创设情境,点缀趣味,学生则乐在其中。例如,我在讲授《天敌与农林害虫》提出了问题“被人们誉为农田卫士的是谁?”这个问题学生都能踊跃回答。但有一个同学却提出了一个出乎意料的问题,“老师,猫头鹰的头像猫,是不是猫吃盐变的?”我当时一惊,这时教室里也活跃起来,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我灵机一动,说:“你是怎样产生这种疑问的呢?”他说,蝙蝠的头像老鼠,据说是老鼠吃盐变的,那,那猫头鹰的头像猫,当然也可以是猫吃盐变的了。我接着问:“有没有谁见过老鼠吃盐变成了蝙蝠?” “有没有谁看到过科学文献的记载?” 全班同学都说没有,我紧接着说:“如果这样推断的话,如果吃盐就能变的话,我们人类天天吃盐,是不是有一天也要变成会飞的人头什么来呢?”全班同学哈哈大笑,在快乐的争论中既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又掌握了知识。如果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再精彩的内容对学生来讲也会变得枯燥无味。要想挖掘学生的潜能,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也就变成了一句空话。

五、利用多种形式的教具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手段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近几年来,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的投资,教育教学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实验室配备基本到位,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到很多生物学知识或有关实验或参加有关实践。但是对于只有45分钟的一节课来讲,如何增加课堂容量,在短时间内让学生了解到多一点的相关知识,扩大学生知识面,激发他们的兴趣呢?这就需要生物教师充分利用生物活体、标本、模型、挂图等传统直观的教具或棋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协助教学。这样可以把课本上抽象、复杂的知识变得具体、直观、形象,使知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和吸收,而且可以充分地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

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迷恋或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作为长期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师来说,应充分利用各种课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创新人才而努力。通过各种乐学情趣培养途径的实施,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情有独钟,在快乐的情趣之下,好奇多思,好学多问,为生物学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