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作者: 柳晓萍摘 要: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管教,还要管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他们终身受益。本文通过详尽的课堂案例,从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梳理知识能力、归纳比较能力、学科渗透能力、史为今用能力五个方面阐述了笔者指导学生学习的策略研究。
关键词:历史教学; 学习方法指导; 培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1-036-002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要管教,还要管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他们终身受益。下面,本人结合自己的历史教学实践,谈谈中学历史课堂学法指导的几点做法。
一、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在现代社会里,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生是缺乏获取新知识能力、缺乏发展潜能的学生;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家庭是文化内涵浅薄的平庸的家庭;一个不重视阅读只重视应试的学校是呆板沉滞令人窒息的学校;一个不重视阅读的民族,必然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①可见,阅读能力是获知、创新的基础。就历史教学讲,它将直接影响到历史学科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十分注重对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
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得历史知识的源泉,所以教师应时时注意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把自己的讲授内容落实到教科书上,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讲课时,可有意识地把教科书中难读难解或关键的字句提出来,着重讲解并适当板书,借以消除学生阅读时的障碍。而一些简明易懂的课文就让学生自学。学生在自学时,可根据老师的具体要求,找出关于背景、原因、经过、性质和历史意义等等的论述,并做好记号,或阅读之后用自己的语言讨论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给史实做出概括性的结论。
例如:在讲“文艺复兴” 时,用五个小标题。先板书“1.历史背景”。让学生带着“文艺复兴运动首先在意大利兴起的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阅读课文,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共有两点:⑴ 14世纪前后,意大利出现手工工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⑵ 欧洲封建教会对思想文化的摧残和对人们进行精神世界的控制,进而分析得出:随着新型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新兴资产阶级产生,从而掀起这场思想解放运动。“2.中心思想”。由学生从课本中找出答案:人文主义。解释“人文主义”这一概念后再板书“3.实质”。让学生再按书分析得出:它是一场新兴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接着板书“4.代表人物及成就”。学生很容易地从书中找到:但丁创作长诗《神曲》,达·芬奇创作名画《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等,莎士比亚创作剧本《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等。最后板书“5.历史意义”。由学生先总结再由老师补充完整:文艺复兴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这样一步步的做法使学生牢牢地掌握了基本内容,培养了他们自主阅读课本的能力,同时也为学下一个问题打好基础。
历史课堂中的学生自主阅读旨在科学、合理地运用教材,以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为目的,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独立钻研的精神以及创造能力。
二、培养学生梳理知识的能力
所谓梳理,就是指用一定的方法,对纷繁杂乱的材料、问题等进行整理。历史学习的知识很多,需要梳理的知识必然也多,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梳理知识的能力。梳理知识可以有效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与理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是新课改教学思路的一个必然趋势。
梳理知识的能力并不是学生天生具备的,学生增强梳理知识的能力必须依靠教师的有效引导和帮助。教学中,对教科书中条理清晰的部分,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列出结构提纲,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例如讲“美国独立战争”时,我让他们先读课文然后再列提纲,大部分学生都能列出1.战因(①北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②统一的美利坚民族形成③殖民者残暴压制榨取④波斯顿倾茶事件);2.战况①爆发:来克星顿枪声(1775年)②建军:组建大陆军,华盛顿任总司令(1775年)③建国:发表《独立宣言》(1776年)④转折:萨拉托加大捷(1777年)⑤胜利:英军投降(1781年);3.结果:英国承认美国独立(1783年);4.意义:(①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②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③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革命也起了推动作用)。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梳理,再加上老师的点拨,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梳理历史知识,有利于学生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培养学生归纳比较的能力
历史知识是相互联系的。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要有意去寻找知识之间的联系,将所学的零散知识归类和总结,进而形成一个又一个的知识体系,再把这些知识体系联结起来,就形成了历史知识网络。这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历史线索,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思维。许多经济现象如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出现、工业革命、经济危机等在教材中的纵横关系很集中,容易看清它们的发展变化。但社会经济、典章制度和科技成就等内容,往往被章节或课目所切割。其实这些内容有先后相承、依次发展的关系,例如井田制的瓦解、土地自由买卖、地主田庄、屯田、均田、租庸调制、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它们在各自的历史时期里都有重大影响,将它们归纳在一起,前后贯连,就形成中国封建经济中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发展情况的一个知识体系,学生可清楚地看出中国封建经济中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变化过程,并认识其发展规律。形成了这样的知识体系,学生就不需再孤立地记忆知识点,就可以采取比较和联系的方法来记忆,降低记忆难度,提高学习效率。
又如在学习《日本明治维新》时,笔者引导学生从时代背景、领导力量、改革内容等方面来比较,分析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成败的原因。通过比较,他们对中日两国的这两次近代史上改革的成败便有了清晰的认识,且有利于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用比较的方法看待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
四、培养学生学科渗透的能力
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程度极高的人文学科,它包含文学、哲学、艺术及自然科学等学科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和人物。把其他学科的知识有机地融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互相渗透、相辅相成,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样做也符合社会需要综合型人才的发展趋势。
人们常说文史不分家,实质就是要注意与语文学科的渗透,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不能够把历史与语文割裂开来,而是要把他们有机地整合,充分发挥语文的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讲“红军长征”时让他们回顾语文课中的《金色的鱼钩》《丰碑》和《七律·长征》,可加深他们对这几篇文章所发生的历史背景的理解。我们还可利用成语、典故、诗词等生动形象的语文作品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事件、历史概念、历史理论的理解。
人们也常说史地不分家,学习历史必须借助地理知识。如讲九年级上册第3课“西方文明之源”,雅典为何工商业发达时,可让学生结合地图《古代希腊》分析雅典的环境、地形特点,“雅典境内多山,气候温润,不宜经营农业,而邻近海洋多天然良港”。地理特点决定古代雅典人受地理条件所限,不能像古中国人一样以农业经营为主,主要从事海上贸易,这就使得雅典的工商业发达。这一地形造就了与中华文明(大河文明)截然不同的古希腊文明(海洋文明)。讲解时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就能理解地理环境对人类经济活动方式影响重大,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不同的文明类型。
当然历史课堂教学中还可以渗透政治、音乐、美术等学科的知识,让他们为历史教学服务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培养学生史为今用的能力
以史为鉴,史为今用,历史是一面镜子,学习历史就是要让它为我们所用。历史课程标准就要求学生“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②根据这一要求,教师要教育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人类发展的重大问题,以当今社会的热点为切入点,架起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桥梁,以新问题、新情境深化拓展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甲型H1N1流感、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核威胁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恐怖主义活动等,联系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归纳、分析、比较,阐述自己的看法,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哪些历史知识与时事热点相关,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弄清事件的来龙去脉。例如关于台湾问题,可对历史上台湾与祖国大陆的三次分离和回归(第一次分离和回归: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1662年郑成功率军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第二次分离和回归: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后日本割占台湾,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第三次分离:1949年蒋介石退踞台湾,台湾再次陷入与祖国大陆的分离状态之中。)与当前阻碍台湾与大陆统一的主要因素(台独势力的分裂活动,外国势力的干涉破坏)等知识进行归纳,将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让学生充分认识台湾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坚强决心,是任何人都阻止不了的。
另外还要注意哪些历史知识可以为当今社会发展、人类进步提供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加深学生对当今社会种种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如通过中外历史上成功的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俄国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列宁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等)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来分析现实社会政治、经济和生活中的一系列问题,让学生认识到改革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要坚持改革开放。这样有助于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理解分析有关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并进一步探索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史为今用的能力,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历史的实用功能,充分发挥历史学科对现实的指导作用。
总之,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授人以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当然课堂上学无定法,没有统一的标准,也没有固定的程式。但是笔者认为,在当前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我们的学生更需要的是方法和能力,成为会学习的人。方法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尤其在历史教学中,我觉得读是基础,梳理是线,归纳比较是提升,学科渗透是辅助,史为今用是学习历史真正的价值所在。所以通过在教学中贯彻这些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为当前的历史课堂再创活力,让我们的学生动脑、动口又动手,从而“学会学习”、“提高效率”,为他们一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柳斌.小学生课外精读丛书序,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
[2]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