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作者: 邰向平摘 要: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
关键词:历史教学; 情境创设;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1-038-001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通过各种形式创设情境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那么如何创设情境呢?在教学中,我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利用图物创设情境
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开始占优势,但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他们的逻辑思维需要更多的感性经验的支持;教师在讲授历史时,必须运用多种手段再现历史,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掌握距离他们极其遥远,难以记忆的历史知识。运用图片、实物、模型等直观的材料、创设物具情境,展示物具并配以有说服力的讲解,不仅可以使课上得生动活泼、形象直观,让学生对所学的课程经久不忘,还可以把较为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例如:在讲《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一课时,怎样评价毛泽东,成为了这节课的难点。于是我在多媒体上展示了各个历史时期毛泽东徽章的图片,问:大家如何看待毛泽东?能不能因为文化大革命就否定他呢? 让学生结合教材知识回答
学生甲: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走向了胜利,为中国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奠定了基础。
学生乙:毛泽东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遵义会议上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学生丙: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领导新中国巩固了政权并快速过渡到了社会主义社会,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学生丁:由于被林彪和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教师总结:文化大革命是由毛泽东发动的,但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的挫折和损失。但我们不能因为毛泽东的晚年过失而否认毛泽东的贡献。在评价历史人物的时候要做到全面评价,看主流、看本质。
通过不同时期毛泽东徽章的图片,创设情境,让学生回想不同时期毛泽东的历史功绩,从而形成了对毛泽东的正确认识,这种认识来源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知,是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进行的知识迁移,是学生内化的知识。
二、利用动画地图教学创设情境
史政组合的学生对地图的感知非常差,很多同学分不清东南西北,不清楚七大洲、四大洋,在学习地理方面的知识时,巧妙利用多媒体的动画效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为了让学生快速掌握新航路开辟的过程,我在多媒体上展示一幅地图,采用动画的形式展现新航路开辟的线路,并同时显现开辟该线路的人和时间,学生在这种直观的效果图下能快速记住该知识点的内容。
三、利用影视作品创设情境
电视电影片段能提高视听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情感的熏染中,感知历史,激发情趣,活跃思维。剪辑的电影、电视片段把本不能再现的历史现象,“真实地”或“近似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声、光、形、色等多种信息作用于学生,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印象,提高了学生记忆历史知识的质量。如讲《华盛顿》时,播放一段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时的电影片段,能够让学生走进那段历史,感受那段历史,更深刻地理解1787年的宪法和华盛顿。
四、利用角色扮演法激活课堂创设情境
教师是一堂课的导演。这堂课的好坏,与导演的技巧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可充分利用历史材料,通过精心策划,使之成为小品,整个教学由学生和教师通过表演进行,将一些抽象的知识,深奥的道理以具体的形象作深入浅出的说明。例在学习“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这一内容时,即可采用角色扮演形式,由学生分别扮演孟子、荀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几个历史人物,围绕“在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时期,如何治理国家”这个问题,各抒己见,展开辩论。又如在学习商鞅变法这一课时,可将学生分成三个组,分别扮演新兴地主阶级、奴隶主旧贵族、农民。要求学生从所扮演角色的立场出发,对商鞅变法的措施加以评论。让学生进行讨论,教师深入学生中给予适当讲解和启发。然后请学生发表看法。
五、把课堂延伸到校外,创设现场情境
文物古迹以具体、形象、生动的物质形态展现在人们面前,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是任何别的教育手段所不能替代的。文物古迹作为一种实物教材,是历史的见证,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因此许多文物古迹被命名为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国防教育基地。由于条件的限制,我们学生不能到实地去感受历史,我在课堂上常展示大量文物古迹的的相关图片,如讲必修三《毛泽东思想》时展示的文物古迹的图片有井冈山的相关图片、遵义会议遗址、中共七大会议的地点、延安窑洞、七届二中全会遗址等,让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体会市政府打造“大旅游”品牌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六、利用语言描绘创设情境
当情境展现于学生眼前时,如果缺乏教师语言支配调节学生的认知活动,那么学生往往热衷于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而忽略对情感的感受。形象与语言分裂,就难以使学生获得确切的丰满的感性知识,更不易激起与教材情境相一致的情感活动;而教师语言又起到强化情境,渲染情境氛围的作用,它使情境展示的形象更加鲜明,使学生主动进入情境中,产生情感的体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必须生动,富于形象性、启发性、主导性及可知性。
总之,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不断地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把形、声、色、情融为一体,从知识性、现实性、趣味性和思考性这四个方面来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从而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唐殿强.创新能力教程,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中学历史教材
[3]徐为章.感悟历史新课堂,中学历史教学
[4]杜殿坤编译.给老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