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水彩画
作者: 黄菲菲摘 要:文章分析了水彩画发展的历史以及技法特点,水彩画以其独特的工具、材料、表现手法形成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水彩画; 水; 虚实关系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1-040-001
水彩画艺术历史久远,是人类绘画史上最古老的画种之一,就本身而言是用水和颜料调和绘制而成的画面。
第一阶段为“古代水彩画”,我国战国时期的帛画,可以称得上是“古代水彩画”。第二阶段为“近代水彩画”,西洋近代水彩画始于16世纪。到19世纪,水彩画在英国成为一个真正的独立画种,得力于一批水彩画家的努力。他们认识到水彩与众不同的艺术效果,同时在创作中对工具材料更新,形成一套水彩画创作技法,使得水彩画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涌现出入泰纳、唐斯泰勒尔、波宁顿等一大批著名的水彩画家。但水彩画始终未能与油画平起平坐,当时的画家偏爱油画的审美价值和版画的经济价值,对水彩画存有偏见,这对水彩画的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以致在19世纪以后,虽然英国的水彩画家增多,但专注于画水彩画的画家却不多。许多画家从事油画、版画、壁画创作,兼画水彩画,难免会影响水彩画的艺术质量。表现为题材狭小、以风景为主、缺乏主题创作,未能发挥和认识水彩画的社会作用。
第三阶段为“当代水彩画”。随着西方现代派绘画的影响,各画种之间的界限在逐渐地消弱,一些水彩画也开始追逐形体的不拘一格,空间的平面化,色彩的单纯、放纵与鲜明。水彩以其自身的轻便和优点的多样性,在渐变的过程中,变现出其轻松、装饰性的价值和魅力,表明其所具有的装饰性的、独立的性格。我们不能对色彩文化持以过渡“分析划分”态度的性格,为了让其成为大画中而削弱水彩画独具特色的魅力和与众不同的优势,即随意、即兴、空灵所呈现的装饰性。水彩画无论是再现还是表现的,其装饰性是随时存在的。尤其一些写实作品,在创作观点上就有很强的唯美主义倾向,在再现现实的基础上,按照内容的需要以及美的原则,强调造型中的某些因素,加上水和色的紧密结合,这大大增强了水彩画的装饰性。
当今世界水彩画融入了更多时尚元素,由于新鲜材料新工具的运用,再加上世界文化的融合交流,是水彩画更加丰富,更加五彩缤纷。各个国家都有了各自的发展拓展,既有本民族的又有异域文化的结合。无论从内容形式还是技法风格上都有新的突破,可谓百花齐放。
水彩画,最重要的就是水和色,强调以水为脉,以色为魂,以光为种,以心为本,水和水交融,色与色渗透,光与影的变幻,于是便形成了水彩画语言的独到之处。
水在水彩画的基本媒介中是最为重要的一个。随意、空灵、即兴所出现的装饰性,和其所使用的媒介——水,有密不可分的联系。随着中西方绘画的影响,水彩画的进一步发展,在纸张选择上的多变性,是众所周知的。因为每一种不同的水彩纸在水和色的影响下,就会有不同的绘画效果,而且除了水彩纸,在其他种类的纸张上画水彩画,又会出现另外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惟独不变的是水;在颜料的选择和使用上也更加广泛,因为很多种颜料都是可以和水进行调和使用的。水是水彩特性本身能任意流泻、随意、即兴,能产生空灵效果的装饰性的关键所在,这其中对水分的把握存在着更多的技巧。
水彩画主要是干湿两种技法,就水彩画中的透明性颜料而言,其在技法上所用的层层罩染的透明画法,与中国画所讲的“积累”,都是指干后重复上色,所谓“破”,即是湿时重复上色。而且自古以来就有很多水彩画家还将透明水彩和不透明水彩调和水混合使用,可见,浓、淡、干、湿本无定法。所谓淡而能沉厚,浓而不板——其韵之所在。淡中之浓,浓中之淡,厚重中求空灵,空灵中显厚度,既不薄也不平。当然,我们不能对水彩过于迷恋而追求表面的喜悦效果,甚至过于迷信水彩趣味和这种媒介的作用,而无法关注或表达更多的,更内在的因素。
虚实美不但是水彩画表现和鉴赏时的一种审美理念,同时还体现在水彩画的具体表现方法之中。好的水彩画从开始构思、构图就十分注意画面的意境、气韵,强调抒写灵性寓景于情,这是水彩作品的灵魂,也是画家心灵活动的一种表现。水彩画非常讲究构图形式要素的运用,把自然中的光影、云雾、烟霞、天空、江水、远山等作为表现虚景的形式因素,是画面达到凝聚疏旷、动静互称、变象达意、调和对比的虚实效果。水彩画的虚实也同样体现在用色、用笔的技巧上。在处理虚实、浓淡、强弱、轻重时,用笔或饱或枯、或刚或柔,讲究运笔的方向及力度。色彩由浅入深、由湿到干。落笔迅速、一气呵成,做到意到笔随,随心所欲。
虚实相生,不仅是实中可以见虚,而且虚中也可以见实。实中见虚,虚中见实,既要对立又统一,体现了艺术的辩证法。因此不能对绘画的虚实作片面的理解,将其绝对化,虚由实生,以虚代实,该“虚”的地方不虚,会产生索然无味的感觉;该“实”的地方不实,也会造成艺术形象及思想内容含糊的后果。也就是说,在水彩画的写生与创作中,“虚与实”的选择与应用还要根据具体的表现内容来确定,每当面对巍巍太行山脉时,就会被它雄壮巍峨的阳刚之美所震撼,那层林尽染、铁肩峥嵘的山岩,那飞瀑高悬、潭幽池清的溪流,就会不由自主地选择以“实”为主的画法。例如笔者以太行山为题材写生和创作的《金色太行》《太行十日》《水是故乡甜》在全国美展中获奖。这些作品在语言风格表现上,注重雄浑厚重的气势,在用笔上吸取了油画解释、丰厚的技法,使主题内容和表现形式相吻合。
当然,在水彩画的创作或写生过程中,要准确地把握好“虚与实”,是需要一定的功力的。这一功力从根本上来自作者深厚的艺术修养与生活的积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生活是实,艺术是虚。艺术源于生活,但又不是对生活的机械描摹,而是艺术家在审视客体后依据心灵的感觉,再创造的产物。只有深入生活,人微体察、努力开拓,捕捉典型形象,将诗情画意熔铸成一个艺术整体,才能创造出水彩画深邃蕴藉的艺术意境,才能为欣赏者提供回味、思考、相像、富有“虚实”魅力的艺术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