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数学课堂的创新教育
作者: 刘爱梅摘 要:当前,在数学科的教学中大力开展创新教育,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新的课程标准从理念到实施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和质的飞跃,它为教师自身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而创新教育既是培养人才的需要,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作为一线教师,尤其是一名数学教师,应当认真思考如何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更新观念,转变角色,体现创新教育的要求,展示出一个新时期教育工作者的人生价值。那么怎样才能在数学课堂中更好地推行创新教育呢?
关键词:创新教育; 教师; 数学;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1-049-001
一、培养创新意识,奠定创新基础
创新意识是人在周围事物的作用下产生的一种强烈参与其中的情绪冲动,是一种敢于从数学角度发现新问题并能积极探索的心理倾向,它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而形成的良好的思维习惯。传统教育观认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训练技能、陶冶情操的过程;而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和互动的师生双边活动。教师应在自己的课堂上积极启动创新思想,通过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探索新解法;通过知识的拓展,引导学生归纳、类比;通过开放性试题引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激励其创新意识。创新过程并非纯粹的大脑思维过程,还需要以情感、意志、信念为支撑,这就需要发挥老师的能动性,增加对学生的感情投入和思想交流,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多动脑筋多下工夫。只有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意识,他们才能把创新思维变成一种自觉的行动,才会感觉原来枯燥乏味的数学竟然有那么大的吸引力,进而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起学习数学的潜能。
二、营造和谐氛围,促进创新热情
创新教育是促使学生自觉探究思维的教育方式。要让学生在学习数学课堂上大胆思考,勇于创新,必然给他们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引导每位同学都能积极参与起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性思维。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只有乐于学习时,思维才会处于激活状态,学习效果才会更明显。”数学作为一门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较大难度的学科,需要老师采用各种各样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探讨的热情。自由、宽松的环境是学生充分张扬个性的良好土壤,在课堂上应把更多的时间和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创设思维情境,引发创新欲望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数学的学习是数学思维的过程,而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赖于教师的循循善诱,精心启发。恰当的具有诱发性的问题情境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习的欲望,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探求知识,大胆设想,大胆创新,形成一种情绪高昂、思想活跃的课堂气氛。
1.让生活走进课堂
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也应用于现实生活,越是贴近实际的问题,越能刺激学生的思维活跃性,提高创新学习的积极性。为此,可有意把他们较敏感和喜爱的东西变转为数学对象。比如,学习概率时,可以恰当联系乒乓球、羽毛球等体育比赛的胜负问题。在线性规划的教学中,我根据当地农村的具体状况,编写了这样一道例题:农户种植西瓜和西红柿两种经济作物,在每亩的成本、利润、劳动力投入不同的情况下,又受到种植面积、家庭资金状况和劳力等的制约,应如何安排两者的种植面积才能获得最大收益。由于贴近生活实际,学生盼望解决的办法和结果,并想象在自己家庭加以采用,将获得比往年更丰厚的收入。于是积极思考,密切配合,达到了预期目的。这样做真正体现了生活离不开教学,数学更离不开生活。
2.激发兴趣 培养创新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创新思维的最大推动力。它不仅能使学生积极思考,还能使其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教育家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对象的兴趣。”作为教师只要在课堂的各个环节有计划有目的的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入手,便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挖掘教师潜能,注重创新效率
课堂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学习探究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老师作为实施创新教育的组织者,应为学生提供科学的方法,必要的知识、技能和丰富的资料。鼓励学生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鞭策学生独立思考,帮助学生树立克服困难的毅力和勇气。切忌贬低、责怪,打击学生的自信,应给他们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有时给学生一个机会,他会创造出惊人的奇迹。
1.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高中数学面广量大,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较高的难度,况且课程标准及考纲不断变化,知识更新日新月异,教师只有苦练基本功,不断充电,才能与时俱进,才能胜任自己的岗位,才能在学生面前从容不迫。同时还要加强个人修养,提高理论水平。能熟练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多媒体教学,以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教学要求。
2.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故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创新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会学,具有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和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即“教是为了不用教”。为此,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并能就一个问题寻求多种解题途径,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标新立异,推陈出新。学生通过亲身实践逐步养成科学严谨的态度和良好的思维习惯,促进创新能力和发散性思维的发展。
3.注重课堂语言的艺术性
教师要想搞好创新教育,无论是哪一环节,语言表达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即使教学理念再先进,也替代不了教师与学生的语言沟通,课堂语言的艺术性对数学老师来说,应当是一种很高的职业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