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大课间活动的理念分析与实践探讨

作者: 王昌新

摘 要:大课间活动即大课间体育活动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拉长课间体育活动时间,通过多样的活动形式,达到学生在身体活动数量和质量上的要求。

关键词:初中; 大课间活动; 活动理念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1-063-001

为深入贯彻新时期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根据2007年中央七号文件和近几年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会议的有关精神,我们的初中体育教育工作需要向新的方向迈进,大课间活动由此成为许多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它可以有效地补充学生的身体活动量,更好地为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服务[1]。

一、关于初中大课间活动的理念定位

大课间活动大多由课间操演变而来[3],它通过拉长课间操的时间并发展各种运动方式来争取学生更多的锻炼时间和更好的锻炼效果。

1.大课间活动和体育课相结合

大课间活动提倡学生积极主动的身体练习,对于大部分有体育爱好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活动身心的好机会,教师可以分配学生完成体育课上安排的课外作业,并安排几个教学点,教师只需要简单的提示性指导,把技术技能水平的提高交给学生自我发展。并且,同一年级甚至不同年级可以根据自己喜好选择项目,这就大大提高了练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体育课的教学得到有效延伸。

2.大课间活动和课余训练相结合

如今的学校课余训练工作由于学生的巨大升学压力,按照标准开展往往具有一定的局限。学生和学校没有更多时间和精力进行相对正规地长时间训练。在这种情况下,化整为零就成为课余训练的重要方法。学校可以根据本校长期开展的运动项目,利用大课间或部分体育课的时间进行体能要求较低的基础性练习。

3.大课间活动和体育竞赛相结合

体育竞赛是学校体育工作和学校文化活动的重要形式,体育竞赛的开展可以有效地活跃校园气氛,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热情与积极性。因此,各种形式的小型的体育竞赛可以成为大课间活动的重要内容,例如跳绳比赛、托乒乓球比赛,足球射门比赛,等等,这些都是简单易行的比赛项目,时间短,场地要求低,裁判规则简单,但却能大力调动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3.大课间活动特色项目的开展

在开展大课间活动的近几年,许多学校进行了各种尝试,发展了各个学校的特色项目[3]。例如,校园集体舞、自编健身操、各种方式的集体游戏等。但不少项目的开展更多的具有浓厚的表演色彩,没有脱离广播操表演的性质。许多学者还把大课间活动看成一项新的课程来研究[2],这也是发展大课间活动的重要思路。

二、关于初中大课间活动的存在问题分析

1.组织管理的协调问题

从学校管理来说,以前的课间操和冬季长跑项目是全校性的活动,而大课间活动对学校的组织管理水平又是一次巨大考验,人员多、范围广决定了这项活动必须协调统一各种人员配置,把各种具体环节纷纷落实到位。

2.场地器材的配置问题

有限的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无疑对学校大课间活动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大部分学校不可能做到满足每个学生的运动需求,而且在高密度的人员环境下,学生不仅不容易积极运动,甚至还容易受其他学生影响出现懈怠现象,这和大课间活动的初衷背道而驰。

3.指导教师的资源问题

学校体育教师属于有限资源,在大课间活动的要求下更加明显。体育教师需要承担更多的组织管理和指导任务,这必然导致体育教师工作量增加,工作效率下降等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即使体育教师在努力完成任务,面对众多的学生和场地上的各种多变情况,可能也无法使学生把大课间活动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

三、关于初中大课间活动的服务与保障

1.大课间活动的硬件保障措施

为了保证大课间活动的顺利开展,我们必须对学校现有的的场地和器材设施进行整合与更新,这一方面需要教育相关部分和地方政府加大对学校体育设施的投入,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在有限的条件下,提高场地设施的使用效率和合理分配水平。

2.大课间活动的软件保障措施

相对于硬件条件的保障,大课间活动的软件条件的服务更为重要。软件条件首先需要的是科学合理的组织管理方式,大课间活动既然属于全校范围的集体活动,那就需要举全校之力,动员各个可动员的人员因素,目的是逐步形成有组织的课余体育活动的良好氛围[5]。从学校的最高领导到各班班主任,到各体育教师都需要提高对大课间活动的认识,认真贯彻和执行大课间活动计划方案,密切配合,相互协调,在实践中提高学生大课间活动的效果。

在具体操作中,要充分利用好学校的教师资源。例如,在进行小型体育竞赛中,可以请学校其他学科任课教师进行记时、数数、组织学生等简单裁判工作,把判定胜负的工作留给体育教师,这样就可以提高竞赛效率和效果。又如在进行各个班级长跑活动的过程中可以组织班主任老师跟随自己班级进行,对本班影响跑步进行的学生进行一定的制约,保证长跑活动在有限的场地条件下有序进行。

四、小结

大课间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我们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用科学的理念与方法来武装自己。大课间活动需要在做好“三结合”的基础上合理发展学校的特色项目,通过各种形式[4]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提升学生运动能力,发展校园文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水平。尽管在时间工作中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仍需要深入开展好学校的这项体育工作,最终使学生的身体机能素质得到提高,并逐渐形成体育锻炼的良好意识。

参考文献:

[1]王德富.让大课间操成为“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主要途径[J]。体育教学,2006年第03期

[2]张蕾.关于构建大课间体育活动课程的若干思考[J]。安徽体育科技,2003年第02期

[3]江延英.普通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探索。2008年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毕业论文

[4]向苏龙.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有益探索[J]。体育教学,2008年第01期

[5]甘亦农等.实施主题性体育大课间活动的理性思考——基于江苏省常州市新桥小学主题性大课间实践的思考[J],中国学校体育,2007年第12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