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课堂评价机制 促生命和谐发展
作者: 吕立明 陈 慧摘 要:课堂中的生命关怀是达成学校思想教学中生命关怀的基础和关键,本文从多元评价主体互动参与、评价内容和角度多元化、把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营造和谐情境,加强激励性评价四个方面努力构建思想政治教学中评价机制。
关键词:评价机制; 生命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1-078-002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关怀生命正在成为各类学校教育的价值追求,然而现实的课堂到处可见的依然是单一的教学目标、脱离学生生活、授受的教学方式,究其原因有教育、教学观的偏差、师生观的弊端和评价观的束缚等,其根源在于教育对生命的漠视,是无“人”的教育,这严重背离了教育的本真。因此,一种融入新课程理念、体现生命化特点的生命课堂的构建将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
思想政治课生命课堂应以促成生命自由、完整、独特发展、尊重生命生成和创造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构建多元的课堂评价机制,让生命和谐地发展。本人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生命课堂的建构做出初步的探索。本人坚信:随着生命教育的日益凸显和新课改的逐步深入,生命课堂将会在教育实践中展现其巨大的魅力。
课堂评价机制的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也是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传统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评价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在评价的目的上主要是为了给学生排队,比较出分数的高低和成绩的优劣;在评价内容上过多注重知识,忽视对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素质的评价;在评价主体上基本上是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忽视学生之间互评、学生的自评以及学生对老师的评价;评价方法上多采用纸笔测验方式,缺少活动评价、行为评价等其他评价方式,方式单一。这种单一、狭隘的评价制度限制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高中政治新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倡导构建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评价体系。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思考:
一、多元评价主体互动参与
传统的教师权威、知识本位的教学,最大的弊端就是缺乏交往和沟通,剥夺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和权利。因而,传统课堂教学也必然是评价主客体比较单一,一般是教师评学生,教师是评价的主宰者、权力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义务者,缺乏学生自身、学生—学生、学生—教师的多边互动,无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现代教育评价认为,“评价者和被评价者都是平等的评价主体,双方是平等、协作的民主关系,评价过程是主体间的自愿选择、相互沟通和心理协商的互动过程”,应确立评价主体与客体的多向互动性,还学生以评价的机会、评价的权利及通过评价反思和发展的权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注重评价主客体的多元化,既要有教师对学生个人、小组、群体的评价,也要有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学生小组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形式。
【教学案例】为了更好地开展课前5分钟的时事演讲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笔者与学生一起设计了以下“时事演讲评价表”,要求每次由3位同学为演讲者打分,写评语。从效果看学生的参与是热情的,评价结果是客观的,能力也得到锻炼。
【案例点评】课堂教学中老师要确立新的评价观,要充分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评价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要认真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活动,真诚地帮助学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一切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指导思想。
二、评价内容和角度多元化
传统课堂教学过分强调知识目标而忽视情感、态度等其他方面的价值,使得课堂评价也主要是认知性评价,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具有多元潜能和多种需要,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课堂评价中不仅要重视知识的评价,而且应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 实现评价内容的多元性、全面性和综合性。例如,新课标《经济生活》中《面对世界经济全球化》这一课,如果单纯地进行知识的处理,恐怕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对学生的情感激发也就微乎其微了。不妨让学生在课前搜集近几年来我国经济走向全球化的表现和挫折。这样学生在搜集资料的同时,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也明确了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然后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谈谈:针对这种局面我国该怎么办?从而通过简单的知识,激发学生热爱学习、树立责任感和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把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学业的完成,需要经历必要的过程;思想政治素质的状况,更要在一定的过程中表现。终结性评价应建立在形成性评价的基础上,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才能保证评价的真实、准确、全面。”形成性评价是在一种更为开放宽松的范围中进行的。评价结果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来体现,评价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并帮助和指导学生获得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案例1】知识和方法掌握程度记录卡1
列举本课主要的重点、难点及你所采用的学习方法、重点、难点内容掌握得程度(好、中、一般)以及在哪些方面需要教师重点帮助解决的。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程度和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重、难点内容由学生根据个人的学习程度和理解程度自由填写,老师不作具体规定,这符合新的评价体系在思想政治课知识上不局限于学生知识量的多少,而侧重于评价学生的理解水平的指导思想。教师只有掌握了学生需要教师重点帮助解决的内容,才能抓住根本,有的放矢,提高教学实效。要求写出学习方法,意在引导学生注意科学方法的选择和灵活运用,由“学会知识”向“会学知识”转变。掌握程度是学生的自我评价,等次之所以分“好”、“中”、“一般”,而不设“差”,是考虑到过程评价重在激励,让学生自己写“差”,既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也偏离了过程评价的目的。
【案例2】学习疑难问题记录卡2
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你有哪些困惑和疑难?你又是怎样解决的?还有什么遗留的问题?请告诉大家,让大家分享你成功的喜悦并共同参与解决你遗留的问题。
设计意图:评价学生解决学习思想政治课的能力、方法和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一些疑难是很正常的,而解决了疑难则说明学生学习行为、学习方法是有效的。这是对学生平时学习和主动解决问题的肯定,能有效激励学生主动探究解决疑难。鼓励学生说出遗留问题,是为了促使学生和同学们一道进一步学习和探究,同时也培养了合作学习能力。
四、营造和谐情境,加强激励性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强调师生的多向互动参与,是一种沟通的艺术,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和谐自然的课堂情境中,师生亲密无间、相互熏陶、教学相长,这样的情境更有利于学生的自由发展,更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是实现评价主客体多元互动的重要前提。行为科学实践证明,一个人在没有受到激励的情况下,他的能力仅能发挥20%一30%,如果能受到充分的激励,能力就可能发挥80%一90%,甚至更多。 《中小学评价与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讨论稿)》明确指出:“对行为表现应采用激励性评语的方式”,这是对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方式和方法具有导向性的指导和建议。课堂评价的动机和终极目标在于促进发展,所以在实施课堂评价时,要用发展的观点,以发展的眼光,用激励性的方式去评价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找到自尊,找回自信,让他们在充满爱意的激励中,经常得到满足、快乐、积极、稳定的情绪,洋溢着创造的激情和进取的动力。
激励首先是发自内心、充满真情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课堂上教师用真诚的微笑、友善的目光、亲切的赞语、热情的鼓励来营造和谐热烈的教学氛围,不仅能唤起学生积极的情绪,激励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也能更好地激励他们的质疑与探索精神。因而,它要求教师的激励性评价不能仅仅是以“对”或“好”做简单的评判。激励应该是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如果不管学生表现如何,一味给予表扬,或者是为评价而评价,在表扬学生的同时有一种高高在上的评判味儿,这样的效果则是可想而知的。激励还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总之,激励是学生进步和成功的催化剂和推进器。适时、及时、得体的表扬和激励,能使学生找回自信,体验成功,获得愉悦。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愿学生的生命在课堂激励中得到和谐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德]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
[2]叶澜等著.教育概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冯建军著.生命与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4]钟启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大2001年版
[5]王耀堂.《基于新〈课程标准〉形成性评价方式的探索》,《政治课教学》,2003.3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78,79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