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智之道

作者: 段德松

摘 要:“自问自探”教学模式的诞生,是课程改革的成果,更是课堂教学发展的需要,该教学模式不仅体现了新课标准所倡导的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着重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这一精神理念,更为重要的是为如何达成这一目标指明了道路。

关键词:小学语文; “自问自探”; 问题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1-089-001

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这应是成功运用“自问自探”模式进行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

教师应如何促使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让学生敢于提问,乐于提问

让学生在问题的情境下发现并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最重要的部分。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习的内驱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设置“问”的情境,使学生形成认知冲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教师可以利用古今中外名言警句、名人故事教育学生,提高学生对提问重要性的认识

如:知而好问然后能才。——荀子

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王充

……

古今中外凡是有成就的人,都是好问之人。爱因斯坦从小就爱问为什么,长大后成为了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孔子不耻下问,只要有疑问,他随时随地向人请教,他向做官的人请教,也向老百姓请教,所以能成为万世景仰的圣人。

2.要提高学生问“问题”的兴趣

教学中要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老师的态度要亲切和蔼,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要提倡“问者无错”的原则,即疑问无禁区,对提出的“问题”不论多么肤浅或异想天开,都不要嘲笑,杜绝从语言和行动上挫伤其积极性。同时适时进行正面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就会乐于提问。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教学中以平和的心境,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表示自己的异议,说出自己的疑惑,表达自己的见解。同时,教师还可以采用讲故事、猜谜语、游戏、比赛等形式,把抽象教学内容与生动的实物内容联系起来,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问,形成悬念问题。

二、教给学生问“问题”的方法

课堂教学中常有这的场面:让学生提问题,学生不是摇头,就是干瞪眼。这说明,掌握提问题的方法是学会提问题的关键,所以教师要做好问“问题”的言传身教,要告诉学生问“问题”的方法。

1.针对课文的题目提问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师生理解课文的钥匙。抓住课题提问可分两步:一是根据课题猜读性提问。如《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学生根据文题提出了“彭德怀是什么样的人”,“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之间有什么故事”,“灰椋鸟是一种什么样的鸟”,再比如学习《观书有感》一诗,在学习之前,组织学生提问,有的问:“谁在看书,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会想到什么?有什么感受?”这些问题也许很浅显,但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发现,都很有研究的价值,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进行“自探”阅读就容易、快捷多了,这样以题析文,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为文章引路,引导学生探索。

2.针对疑难处提问

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老师教学教什么,就是教那些学生不懂、不明白的东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些问题弄懂了,还有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这就是课文中的疑难点。在教学中,要求学生针对这些疑难处进行探索,更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善于思索、发问的习惯。如在《山谷中的谜底》一文教学中,学生对“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一句的理解出现了困难。有的同学说:遇到困难就“弯曲”一下;有的同学说并不是什么时候都能“弯曲”。这是一个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很有价值的问题,如果老师只是凭空说教,势必会呆板枯燥,浪费时间,我让学生把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清晰地说出来,大家讨论,并用实际事例证明自己的观点。很快学生便举出了“刘胡兰英勇就义”、“船长以身殉职”等众多事例,说明了“弯曲”的前提,老师再引导分析,这样教学就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率。

3.针对文章的空白处进行想像提问

由于作者的构思炼意、运笔行文的需要,许多文章、诗歌中往往省略了一些内容,形成了语言文字的空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针对空白处提出疑问,补充空白,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一文中,四十年后美穗子来中国谢恩,会是怎样的一个场景,他们会说些什么?《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中,彭德怀对着倒下去的大黑骡子行了一个军礼,他心里会想些什么?他会对战士和大黑骡子说些什么?《哲学家的最后一课》,当学生发现老师的良苦用心后,会对哲学家说些什么?这样,课堂教学的内容更丰富,更能开阔学生的学习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观察、比较提问

让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从观察中发现问题,提高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与敏捷性。同时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引导让学生养成比较事物异同点的习惯,从而提出问题。如在《埃及的金字塔》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出示两组句子:A: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B:这些石块磨得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砌合得很紧密;这些石块磨得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砌合得很紧密,几千年过去了,这些石块的接缝处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教师引导学生反复地读,很快学生就有了自己的问题:哪一句好?为什么?教学目的也就水到渠成了。

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只要我们把问问题的机会交给学生,变“老师问,学生答”为“学生自问自探”。便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更能让学生体会到探索的快乐。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