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数学“体验学习”的两点思考

作者: 汤凤元

摘 要:如何规避“体验学习”的误区,努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呢?一是要注重实践操作,在“做数学”中体验数学的趣味;二是要注重联系生活,在“用数学”中体验数学的奇妙。

关键词:小学数学; “体验学习”; 两点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1-118-002

小学数学课堂注重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学习”,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而且能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的内心感悟。然而,目前“体验学习”也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误区:比如被动体验,体验学习异化成教师或教材外加的结果;比如情境不当,学生难以适应体验目标;……那么,如何才能规避种种误区,努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呢?我们在对“体验学习”的再思考中,体会到必须努力做到“两个注重”。

一、注重实践操作,在“做数学”中体验数学的趣味

1.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

传统教学的特点,往往偏重于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因此,新课改要促进“体验学习”,就要积极倡导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强调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在数学课堂上,要充分运用直观手段,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让他们的眼、耳、口、手等多种感官都“参加”到学习的活动当中,在操作中体验数学。比如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课堂效果就有保障。又如: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而且掌握牢固。另外,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可组织开展一组分铅笔的活动,并且把分的各种情况记录在一张表格里。组织学生通过操作、填表、观察、分类、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发现平均分东西时,不是正好能全部分完的,经常可能还剩下一些不够继续分的,就能让学生初步形成“剩余”的数学概念。

值得注意的是,在数学课堂“做中学”实践活动中,教师要主动实施有效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通过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从而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必要时,可以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在获得数学体验的同时充分开展“说数学”的活动,更好地锻炼数学的创新思维能力。

2.精心设计数学活动引导学生体验

在数学课堂上,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因此,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数学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有效的体验学习,一定要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教师要舍得在课堂上为体验学习提供时间和空间,和学生一起历经知识获取的过程,获得企盼、等待、焦虑、兴奋等心理体验,发展数学的思维和能力。比如在教《比长短》的时候,教师可以把自己当作游戏中的一个成员,和学生一起做猜一猜的游戏。可以故意用手握住一长一短两支铅笔的尾部,让学生猜哪支长,结果大部分学生都猜露出部分长的就长。当教师摊开手的时候,学生就会发现是中了老师的圈套,感到非常有意思。于是他们同桌也开始做起了这个游戏。就在这个“玩耍”的过程中,他们深刻地体验到到比教物体的长短一定要从同一起点开始比。再如,数一堆立方体的个数一直是低年级数学的难点。如果光观察书面上的图形,学生一下子无法数清楚由几个立方体组成,因为他们无法通过空间想象认知到底有几个是看不见的。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按照书本上的样子,用学具实际操作摆一摆。学生非常乐意去做这样的事情,而且马上就能发现只要上面有立方体,下面的即使看不见也肯定藏着一个,否则上面这个立方体就会掉下去。这样一来,学生再遇到同类的题目,错误率就会下降许多。

实践表明,通过把课本中的新授知识转换成“玩耍”活动,不仅使学生心情自然愉快、厌学情绪消失,而且还能从“玩耍”中自觉地探求数学的有关知识、方法和技能,玩的同时又有操作,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也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此,让学生“玩”,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里动手操作,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体验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瑞士的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和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儿童的智慧在他手指尖上”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注重联系生活,在“用数学”中体验数学的奇妙

1.提供生活化的素材,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作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数学。在教学中提供有价值的生活材料,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处处有用。如简便运算125-98,可让学生采用“购物付款的经验”来理解:爸爸有一张百元大钞和25元零钱,买一件98元的上衣,他怎样付钱?营业员怎样找钱?最后爸爸还有多少钱?学生都能回答:爸爸拿出100元给营业员,营业员找给他2元,爸爸最后的钱是25+2=27元。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多减了要加上”的规律。以此类推理121、103、279+98、279+102等习题。

又如,学习“圆的认识”后设计游戏:学生站成一排横队,距队伍2米处放一泥人,大家套圈。学生体会到不公平,应站成一圆圈才公平,能更好地明确“在同一个圆内半径都相等”的数学概念。再如学完“用字母表示数”后,可随意取出一本书,问它有多少页?学生们起先一愣,一会儿恍然大悟,纷纷回答说:“这本书有X页”、“有A页”、“有B页”,等等。此外,还可以提供开放性素材,如:旅游景点的门票每张10元,50张以上可以购买团体票每张8元,我们班一共有45人,该如何购票?学生们通过思考、计算,得出了多种解法:45×10=450(元),50×8=400(元),50×8-5×8=360(元),50×8-5×10=350(元),教师可以乘机引导学生在比较中选择最佳方案。……这样,在教学中主动引导学生体验,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才能使学生真正体验数学的魅力。

2.提供回归生活的契机,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

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感情和意识。体验式学习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体验性作为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在实际的学习活动中,它表现为:第一,强调身体性参与。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第二,重视直接经验。从课程上讲,就是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不断发掘“童心”、“童趣”的课程价值。比如,有位教师在教“利息”一课之前,组织学生实践存钱活动。在与银行工作人员的交谈中,学生获得了不少有关储蓄的知识,如储蓄的种类,储蓄连续几次降息的原因等。学生有了这些亲身体验,上课时思路打开了,非常投入,热情很高,学习起来轻松多了。

事实上,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关键是我们要有教学生活化的意识。例如学习了《长方体的表面积》后,让学生计算粉刷自己所在教室的总面积;学习《圆柱》《圆锥》后,引导学生测量、计算大树的直径与横截面的面积,计算沙堆、稻谷堆的体积和重量;学习《百分数的意义》后,引导学生收集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百分数材料,并通过数据对比、分析,了解社会、经济的变化和进步;学习《统计》后,绘制学校各班学生人数统计表和统计图;学习《比和比例》后,让学生测绘学校平面图等等。通过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学生既能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又能感受到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带来的愉悦和成功,切实增强了数学意识。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