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观者清 当局者迷
作者: 佘建梅摘 要:作者论述了教师仅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不足以成为一个真正能把握课堂教学的优秀教师,如在平时的教学中或多或少存在的一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学习效果打折; 原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1-119-001
一、把握不住教材的重点
所谓重点,就是教材中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有重要作用的知识,这些知识一般都是学好数学的关键知识。作为一名教师,能否把握住这个重要的链接就显得尤为重要。
以这次说课《找规律》为例,其中一个应聘者,特能侃,说起课来,如果不是教这一课程的,一定会被他华丽的语言所折服。可是,透过华丽的外表,我们不难发现他对教材的把握存在很大的问题,他是通篇走过场,面面俱到、而又蜻蜓点水地把教材从头到尾说了一遍。设想一下如果真用这样的教案来上课,都是教师一个人在表演,完全忘记了学生的主体身份,相信学生中真正能听懂的没几个。
二、忽视了教学中的难点
教材中的难点也是教材中最关键的突破点,如何引导学生顺利突破这个难点是执教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
以《找规律》一课为例,是摆放几组盆花以后还有余数,而余下1盆是什么花是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可以通过画一画、列举、计算等方法得到答案。前两种策略具体形象,便于学生理解,而第三种策略较为抽象,但更具实际应用价值,且有利于学生把握简单周期现象的本质规律。如果直接问最后的一盆是什么花?而不去探讨为什么把2盆花看作一组、算式中的每个数是什么意思、根据余数1为什么确定第15盆是蓝花以及第15盆花的颜色和每组中的第几盆花相同这些铺垫的问题,学生的理解就不能透彻。即使偶尔这一题会了,也不能举一反三地面对其他的问题,正所谓: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以我教《平移和旋转》为例,如何界定平移的格数是个难点。试教时,我让学生数图形平移了几格,第一个学生数对了,第二个学生又说对了,并能说出是怎么数的,说得挺好。我就问班上的孩子:你们都会了吗?孩子们异口同声的回答:都会了。我还暗自高兴,很顺利,没人说错。可是,我在看学生单独练习时,问题暴露出来了,当图形稍复杂的时候,数的格数就各不一样了,我一个一个地纠正,效果不大。数第二个图形还是有不少错误,只好硬着头皮,重新从该怎么数图形平移的格数教起,也不让学生再讨论了,变成了纯“填鸭式”教学。因为前面没有把这个难点突破好,花了双倍的时间来弥补,效果还不怎么样。
三、弱化了最根本的教材资源
很多课件就和电视一样,使学生被动接受,无需主动去反映任何问题。孩子们减少了独立思考的机会,都按照教师事先预设好的教案亦步亦趋地达到学会的目的。有时看看别人的课堂,再静心思考自己的课堂,才真正理解了教师教学的目的绝不仅仅是要把学生教会,还要引导学生会学、会用,而这个长期的教育理念要贯穿这个教学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作为教师要做思考、反思,作润物细无声的工作。
记得有次听《认识人民币》一课,这个执教的老师一向很有想法,每次听她的课都有不少的启发。她有个特点:不喜欢用教材,还总喜欢把教材重组。敢改革、敢创新,我很佩服,但教学人民币不先认识人民币的元、角、分,不先知道人民币中1元和10角的关系,就直接用人民币来买各种东西,搞买卖活动。作为刚上一年级的孩子还是有难度的。孩子们根本没有钱多与少的概念,全部凑热闹,整个课堂参与面的确很高,但一直到最后孩子们在头脑里都没有清晰地建立人民币的概念。我想,教学还是要立足于教材这样一个根本,只图表面热热闹闹,打着“数学来源于生活这样的幌子”的课堂也属于无效的课堂。
四、徒有其表的活动模式和先进手段
现在我们都提倡课堂要让学生动起来,的确,学生参与了,课堂活跃了,孩子的积极性也会空前提高。但如果学生不明白活动的目的,盲木跟风,即使一堂课都在活动,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也是枉然的。另外,光鲜其外的先进的教学设施也会迷惑我们的双眼。记得有次展示课,我教二年级上册的《观察物体》,我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制作精美的课件上,把静态的课本内容全部转化为生动活泼的具体形象,我以为这样的设计一定能抓住学生眼球,起到最佳的学习效果。结果在试教的时候,我发现学生的确是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参与面极广。正在我松了口气,进行反馈练习时,却发现学生脱离了具体的形象,看静态图根本不能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不能从观察者的位置找到对应的图了。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一堂课,效果却是如此,是我没有料到的。后来,我干脆丢弃了先前花了很长时间制作的课件,以小组活动、每组都有具体实物、学生可以在小组内调换位置等方法来教学这节课,没想到学生的兴趣并不亚于看生动的课件,效果也是超过想象的好。
或许有时候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反而更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扩充。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摈弃徒有其表的活动模式和适得其反的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我们要静心研究教材,把先进的教学手段用得恰到好处,静心思考每一个环节的奥妙所在,让有效的活动对课堂教育起到推动的效果,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课堂教学达到真实的有效、高效!
五、教师本身的基本功不过关
作为一个教师,如果不能充分把握课堂,不能充分发挥教师语言的魅力,相信即使你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有丰富的教学理论,但没有良好的语言功底,好的理论和理念不能潜移默化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这样的学习效果也会打折不少。曾有幸听过特级教师华应龙执教《圆的初步认识》一课,课堂上华老师幽默、轻松的语言使孩子们的兴趣、孩子们的问题、孩子的认识,都在不经意当中水到渠成了。的确,不同的老师即使用同一篇教案,效果也可能会大不一样,这就取决于教师平时的基本功训练和经验积累了。在教案实施过程中,什么样的问题可以一带而过,什么样的问题需要追问个为什么,什么样的问题又需要集体讨论,集中孩子们的多种想法,什么样的问题又不能在同一课堂讲得过于深奥,这都是教师要事先考虑和平时经验反馈的,而课堂上随机生成的东西又需要执教者对整个教材有全面而深刻的理解,还要有长期积累的教学机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