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习惯培养 提高教学有效性

作者: 韩秀萍

摘 要: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我们越来越意识到模仿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创新实践已经不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决定方式,因此,我们必须开始更多地关注学会阅读、学会倾听、学会观察、学会反思、学会检查等与学习方式密切相关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数学; 课堂; 习惯;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1-129-001

一、学会阅读——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阅读是现代人的基本素质,这一素质的获得不应仅仅依赖于语文学科的教学,数学学科同样应担当起相应的责任。然而,有调查显示,小学生普遍缺乏阅读数学教材的习惯。笔者认为,要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应当善于把握好课前、课中与课后的有利时机,加强阅读指导,使学生养成阅读数学教材的好习惯。如,在教学新知前,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探索新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理解新知;在教学结束后,教师更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特别是概念、性质、定理等需要记忆的重要内容,再进行相应的练习,以便巩固和掌握这些知识。

二、学会倾听——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习惯

国外有关学者曾经对日常生活和学习信息交流的情况做过统计:听占45%,说占30%,读占16%,而写仅占9%,这说明听在信息交流中的重要。那么如何发展学生的数学倾听能力呢?

第一要明确意识,使学生明白耐心倾听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听与说同样重要。说是表达自己,让别人明白;听是尊重别人,弄懂别人的意思。要让学生明白“听”是有样子的。比如说同学发言时,你应身体微侧注意发言人,不乱看,不乱动,如果同学的发言和自己的思考一致时,则以微笑、微微点头表示认同,如果有异议、有疑问,等发言的同学把话说完再举手发表见解。

第二要及时表扬,激发学生“听”的兴趣。可以这样表扬学生“××听得最认真,他发现了这么多问题!”“××听得真仔细,掉了一个字他也发现了,听力可真棒!”及时地肯定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听的兴趣,引起了他们的重视。在学生仔细听的过程中,教师千万不要吝啬表扬,而要让学生获得肯定的满足感。

第三要把握机会,在数学课堂上安排有效的训练。如48+5=,可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4人小组交流,并明确告诉他们待会汇报时,发言代表要说出你们组的各种解法,这样要求之后,学生必然会提高听、记的注意力,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一种习惯。

三、学会参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学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往往由教师进行小结或优等生作答,大部分学生失去了思考、交流的机会。素质教育要求,应让学生全员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率。教师要适时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主动思考,主动操练,主动交流,激起思维的火花,激发学习兴趣,逐步形成“主动参与”的学习习惯。

首先教师要在教学中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和帮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其次,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参与的习惯。一是操作习惯的培养。开始时教师可带领学生一起操作,然后再逐步放手,并要求学生在动手时积极思考有关问题。二是合作习惯的培养,可让学生通过课前共同预习、课中合作实验、合作操作、同桌讨论、小组交流等形式开展合作学习。

四、学会思考——培养学生勤于反思的习惯

在现实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数学认知结构水平、自身心理特征的限制,学生的反思意识很淡薄,大多数学生在思考复杂问题时很少意识到自己的思维过程。他们在数学学习中热衷于大量做题,不善于(有的是不愿意)对自己的思路、方法进行检验,不会分析、评价和判断自己思考方法的优劣,也不善于找出和纠正自己的错误。作为老师,我们更应该教会学生学会反思。如果每道题做完后,我们去反思:此题为什么这样做,有何收获、有何启迪?它还有其他解法吗?在每天晚上睡觉前,将一天的学习情况像放电影一样放一遍,来一次反思。这样学习效果肯定好。实践证明,经常这样反思,肯定出效益,出巧解,长见识,长能力。有反思才能为知识插上灵活的翅膀,为解题披上艺术的灵光。

养成反思的习惯需要经过一个长期、协同的过程,教师对学生反思习惯的培养既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要在课堂之外。另外,还要抓住时机,让学生在复习整理的过程中学会有效地对一个阶段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如果教师能够不断总结并付诸实践,一定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从而提高他们各方面的学习能力。

五、学会检查——培养学生自觉检验的习惯

培养学生自觉检验的学习习惯,这不仅能保证数学解题无误,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学习认真负责的精神。从理论上说,任何有目的的行为都需要有效的控制,而任何系统只有获得反馈信息,并据以进行适当的调节,才能进行有效的控制。学习中的自觉检验正是一种自我反馈,有利于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提高学习质量。

例如,在学习四则混合运算时,由于四则混合运算式题一般比较长且枯燥乏味,再加上一道式题内加、减、乘、除计算方法不同,学生容易受思维定势干扰而出现差错。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重视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养成严格、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千万不要用“一时粗心”来原谅自己在计算中出现的差错。在计算教学中,要重视以下习惯的培养:①认真校对的习惯。比如,抄题后要及时校对,有无抄错数字和运算符号,特别是“双胞胎”数字;将草稿纸上的答案誊写后,也要校对一遍。②仔细审题的习惯。对于混合运算,要重点观察运算符号,明确运算顺序。另外,还要看看参与运算的数有什么特点,数与数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能否联想运算律和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③估算、验算的习惯。要形成估算和验算的意识,能结合具体情境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验算,并解释估算、验算的过程。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