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让美术课堂亮起来
作者: 徐亚刚摘 要:陶行知先生《以大自然为生物园——致台和中》一信,通篇感受最深的一句话是“真教育是在大自然与大社会里办”。让学生在和谐中自然地生长,教师的主体精神和学生的主体精神都得以充分的展现。生态式美术教育就是建构这种最佳美术生态组合、生态平衡和生成生态智慧及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美术教育。生态——让美术课堂亮起来。
关键词:生态; 转变; 自然; 生活; 创新; 收获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11-134-001
一、转变不和谐方式,齐奏生态“乐章”
“生态的课堂”转变单一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学习的方式;崇尚研究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个人独立学习的方式转变为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师的角色也由教学者转变为设计者和促进者;让学生由被动的教学信息接受者转变为一个具有创造性的学习者。生态的课堂让孩子们在自由的空间中自然成长。这样的和谐课堂不是学生的学习训练场所,而是展现教师智慧的场所,师生在这样生态的课堂中齐奏和谐生态“乐章”。生态的小学美术课堂也因此更广更阔。
二、有机课堂自然成
课堂是有机的,小学美术课堂可以利用大自然为素材,让师生的主体性充分地、自由地、和谐地发展,构建一种新的教育情境。生态美术教育的课程多为体验式。学生接触的事物多了,对事物的感受更加深刻了,情感更加丰富了,自信心更强了。
1.好的观察习惯自然养成
达尔文曾经说过:“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在人之上。”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只有带领她们走进大自然的怀抱。特别是我们的美术课,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特别重要。通过人的视知觉去感知事物的色、形、空间,它是一切思维和创造的基础。
万事万物无不在变化,春天,观察树木长芽→长叶→变绿变长,需要一个持续观察的过程;雨季,观察天空变灰→刮风→闪电→打雷→小雨→大雨。饲养蚕宝宝观察孵化→蜕皮→吐丝→结茧→破茧生命过程。这样引导观察下,孩子不仅增长了关于自然现象的知识,还积累了生活经验,创作的素材也会丰富多彩。
2.无限想象在自然
法国后印象派大师高更认为,“形”不是演变于大自然,而是属于意象的。由于小学生的自我中心意识及知识经验的缺乏,对物象的准确把握还处在象征期,他们有时只画心中所想。这是小学生独特的发展时期,所以可以鼓励他们大胆地想象,对物象进行变形,如观察不同形状的树叶让学生根据不同特征说说象什么?利用天然资源发展学生想象力、创造力。
三、生活化的教育很生态
1.培养个性化审美
陶行知先生说过:“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美术课教育也是如此,培养个性化的审美。我们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种创造的结晶,所以生活中蕴含着无数智慧的美。带领孩子走进生活,观察房屋造型,观察社区绿化,欣赏服装美、家居装饰美,形成自己对美的理解。也要给予孩子选择权利,让他们发表对色彩、造型喜好的意见,逐步培养他们的审美个性化。
2.在生活中积累感性经验
陶先生主张“社会即学校,”让孩子走进人群,接触生活,走在马路上,注意观察来往汽车,红绿灯;到商店、超市购物,观察货品的分类摆放;到公园、动物园游玩,观察动植物、风景、游客等。人是活动的,是有感情的,每个举动每个表情都表达一种思想和感情。在生活中教会孩子关心周围的人和事,不断地积累感性经验,把这些捕捉到的信息进行积累储存,就可成为学生美术创作的素材。往往思维敏捷开阔,想象力丰富。
四、生态课堂我作主
在生态美术教育活动中,让学生充分体验活动中的自主,体现自我的思想,进而实现主体性的价值。为学生创造宽松的氛围。教师成为学生活动的支持者、组织者、帮助者、观察者、倾听者、合作者、研究者、学习者和欣赏者。鼓励孩子突破传统物象的模仿,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表现语言。
生态课堂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更注重每个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只要正确把握好教师、学生、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多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课堂环境和谐自然。
教育应当与学生生活实践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和扩展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让他们从生活实际的层面上去解决实际问题。小学美术的生态教育是小学教育的一个现实要求,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人,需要我们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和自然。需要社会、学校各方面的有机结合创设生态大课堂。
参考文献:
[1]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美术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3]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